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防疫抗疫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7 题号:1052758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大小灾疫不断,“疫者连村或尽” 。朝廷规定“灾伤去处,有司不奏、极刑不饶”。大疫期间免除灾区官员朝觐考察,并“命户部遣人抚视”。根据灾情多综合运用施粥、煮药、助葬、发放钱粮等方式赈济。资金除地方起运的赋税可存留外,还可启用救灾仓储资金,皇帝发内帑银,以及鼓励民间富户出粮、出资等。国家设惠民药局“以救荒疫”,一些济世救时的医生也施医送药,并建议百姓“静坐简出”、勤扫秽物。出于对瘟疫的恐惧,官民常会以祈神、驱鬼和祭祀等方法来祈求平安。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动带来田地抛荒,官府疫后多查断荒田,招集流民,给以牛具和种子,督劝耕垦,并免除赋税积欠。但靠人口优势支持的传统农业恢复非常艰难,大量官员死亡或避灾使得政府不能正常运转,救济难于保证。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9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当时,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1951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1965 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

——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救灾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3)结合以上古今防疫抗疫斗争的史实,总结从中得出的重要启示。 .
【知识点】 防疫抗疫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关于社会进步的概念。……判断文明的主要标准有:文字的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进步、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文明兼有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文明的实质性含义是物质世界的“人化”和人类自身体质、智力和精神的进化与升华。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材

材料二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美洲还是一片相对原始的净土。当时这里生活着大约1亿印度安土著人口,统治这片大陆的主要是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以及诸多印第安小部落。……1519年,西班牙冒险家科尔斯特带着一支600余人的队伍抵达阿兹特克帝国统治下的墨西哥……科尔斯特一行人便用枪炮开始了对阿兹特克的掠夺、杀戮和占领,直至发生战争。正当阿兹特克人在特诺奇提特兰城给科尔斯特军队予以重创,准备彻底赶走入侵者时,一场瘟疫(天花)夺走了阿兹特克人的领袖及众多追随者。科尔斯特军队卷土重来,最终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天花病毒是由科尔斯特军队带来的,让没有免疫力的阿兹特克人纷纷倒下,而入侵的西班牙人因得过天花获得免疫而毫发无损。此后,天花病毒又向南扩散,于1525年或1526年侵入印加帝国,使得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冒险家皮萨罗仅率领一只不足200人的队伍,便征服了数百万人口的印加帝国。天花病毒夺走了美洲大陆约三分之一(约3000多万)印第安人的生命。随后,麻疹、斑疹伤寒等传染病相继在美洲肆虐,使与世隔绝毫无免疫力抵抗力的印第安人成批死去。其惨痛的浩劫远远超过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就这样,美洲大陆在枪炮和瘟疫的肆虐下彻底沦为了欧洲人的殖民地。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等资料摘编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列出世界处于分散孤立时期产生的五大区域文明。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瘟疫给美洲大陆带来的严重影响。
(3)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新冠病毒(2019—nCoV)疫情在全球肆虐。阅读材料二,结合全球应对此次疫情时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差异,谈两条对于正确对待疫病防控的认识。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对材料一中“文明的实质性含义是物质世界的‘人化’和人类自身体质、智力和精神的进化与升华”这句话的认识。
2020-08-25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灾款和物资,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二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概括“非典”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2020-09-10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往往成为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了《国家检疫法》。19世纪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到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1893年,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过1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赖死亡率至少下降1/5,20世纪初以后,包含公共卫生事业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积极呼吁中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他们向民众广泛发放关于预防天花、鼠疫和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知识读物,积极推广预防天花的接种牛痘技术,并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也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到20世纪初期,伴随着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华界。从总体上看,民国时期许多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地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美、中两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对我国当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2019-06-05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