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2 题号:108874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士大夫精神到两宋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圣贤气象”的士大夫精神。唐宋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举制对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另外,唐宋时候经济、文化教育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譬如,唐宋时期形成了完全没有门第观念的书院制度。而且,宋代的政治环境很好,宋代朝廷反思唐末五代藩镇之弊端,采取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倡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营造了宽松的舆论环境,所以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也非常强,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到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家对士大夫精神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追求圣贤气象者必须首先具有豪杰精神。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的“豪杰精神”,集中体现为经世能力、智勇双全、开拓世界、创造功业,极大地丰富了士大夫精神的思想内涵。在“圣贤-豪杰”救世情怀为动力的士大夫精神感召下,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近代政治家奋不顾身地推动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促进了“科学救国”、“军事救国” 、“实业救国” 等近代思潮的兴起。

——摘编 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士大夫精神内涵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比较两宋与明清之际士大夫精神内涵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家的思想教化中,儒家不主张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割裂开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对教化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生动阐释。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因为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受教化者并不仅仅将自己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他们念兹在兹、穷尽毕生追求的,是与上古先贤一致的价值观。在教化过程中,既有"天人感应"、《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人标准教材问世,也有《三字经》《千字文》等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儒家还将丧葬、祭祀、入学、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制度化、礼仪化。

——摘编自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宝贵的本性。如若能始终如一地遵照大自然的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会错误。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才应该是儿童形象。善良的人性是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人生秩序当中,童年存在其特有的地位,所以成人便是成人,孩子便是孩子,不能混为一谈。要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一旦人们自愿地通过约定制定了法律,公民则会对共同约定的法律非常认可,全体公民将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人们将会更加友爱,并对自身的幸福、利益、安全充满热情。然后有法律意识培养出来的公民构建全社会的制度。

——摘编自李润琳《卢梭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教化思想、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异同。
2021-02-20更新 | 3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和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古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哲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摘引自《国语》《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材料四   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文),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构成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强制化构成政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国的体系,历代儒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和”“同”的基本内涵。从“和而不同”的角度,阐述孔子对完美事物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从“存百姓”的角度,概述唐太宗为医治战争创伤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三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精神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精神的原因。
2021-10-20更新 | 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请回答: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任意一个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12-04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