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9 题号:1089596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它们被称之为贸易航线。尽管海上有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危险,但是无论是旅行还是运输,经海路总比经陆路方便、便宜。……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需的;海运,是用来进行不断交换的;殖民地是促进和扩大海运活动,并通过不断增加安全的据点来保护海运。在这三者中我们将会找到决定濒海国家的历史和政策的关键,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这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材料二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

——孙占元《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 三 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摘编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1)据材料一概括马汉关于海权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学说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关于海防的主张?其实践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二 、三,指出孙中山的海权主张较之李鸿章的海权观念的进步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要求主题准确,论证全面,史论结合。)
【知识点】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变迁

人类的活动从陆地逐步走向海洋。人类的海洋权益观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缓和西班牙、葡萄牙之间日益尖锐的海上矛盾,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斡旋下,两国接受教廷仲裁:划出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这条由西班牙、葡萄牙和教廷三方裁定,划分西、葡两国海上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先河。各国法学家对此展开激烈论辩,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其《海上自由论》(1609年出版)中,严厉抨击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对贸易与航路的垄断,提出了著名的“公海自由”思想,时至今天,已成为国际法一项基本原则。17世纪开始,各国对划分领海与公海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了相应的海洋法的发展。荷兰法学家宾刻舒克指出:领海界限应当是以领海国家火炮射程所及范围为限。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公认的确定领海宽度的衡量标准。此后300年里,伴随火炮射程不断提高,各国逐渐将领海宽度向外延伸。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召开,先后通过四个公约。但当时发达国家主导了会议。1960年第二次国际海洋法会议因发达国家与广大亚非拉国家激烈分歧,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背景下,直到1982年,119个国家才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重申了传统的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关键问题具有指导和裁定作用。

——据刘戟锋等著《海洋纪事》整理


(1)据材料梳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形成的四个阶段。(配伍)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A.提出公海自由理论   B.各国进行公海领海划分的实践尝试
C.国际协调形成世界性海洋规约   D.早期殖民国家协商划分势力范围
(2)你认为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演变受到了哪些时代环境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演变?
2021-12-19更新 | 1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逐步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其中,政治安全又被放在最为核心的位置,具体内容包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借助国民对天神和祖先的信仰强化政治势力、构建礼乐制度以明确等级秩序等。据《周礼天宫》所说,周王朝“以九职任万民”,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三农”,可见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西周时期还未实现国家“大一统”,各地军事上冲突不断,周王从制定军事礼仪、统筹部署国家军事力量等方面形成相应的军事安全思想。为维护西周社会安全,周人形成以神权政治和社会伦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围绕阴阳和谐观念构建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打造了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思想底框。

——摘编自辛文、韩鹏杰《国家安全学理论视角下的西周国家安全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思想逐步发生嬗变。近代启蒙思想家和开明官员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欲救亡图存必须先了解并学习西方。自此,中国开始谋求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与世界进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动。同时,有识之士对发展的认识逐渐超越了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局囿,注意吸收西方商业文明的成功经验。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曾指出:“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19世纪中后期,在新疆阿古柏“政权”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出现“海防”与“塞防”之辩。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各陈利害,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建议。但是,这种折中方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资源匮乏的问题,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甲午战争中塞防与海防皆失的尴尬局面。

——摘编自王熙《四个维度看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时期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相比,近代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1-11-03更新 | 2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参加二战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与德、日展开激烈的海权争夺战。在大西洋战场,1942 年1月到6月,美国遭遇了其历史上最大的“海洋屠杀”,将近234万吨船只被德国潜艇击沉。到7月,美国已经拥有足够的护航驱逐舰,专门猎杀德国潜艇,而且护航舰队还得到陆军战斗机的帮助,使损失大为减少。到1944年4月,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只剩50艘。二战中,羡国北大西洋的护航舰船有8233艘,共为47997艘商船进行过护航2在太平洋战场,开战之初,美国只有70艘潜艇,但关键时刻,海军部显示出强大的备战能力,到1942年春,有228艘新型潜艇投入使用。大战期间,美国击毁日本共477.9万吨的1113艘商船,以及1艘超级航母和4艘护卫航母在内的201艘战舰。这些损失都是日本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

——据卞秀瑜《二战期间美国世界海权霸主地位的确立》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赢得大西洋和太平洋潜艇战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赢得海权争夺战的影响。
2020-11-01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