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0 题号:10903840
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世界各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各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西欧现代化和晚近东亚现代化不同启动背景与方式比较

西欧——内源性现代化东亚——外源性现代化
①现代化启动内部条件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②现代化启动外部条件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③现代化启动的顺序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改革或革命,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下而上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④现代化主流模式与战略自主型市场经济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
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1)依据②西欧现代化启动外部条件,指出15世纪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成为西欧现代化启动的催化剂?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2)以19世纪后半期近代中国两次重大变革运动为例,解释③东亚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3)以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为例,解释④东亚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共和国的经济成长

材料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后人口就业情况对比单位:万人

年份从业人员按产业类别划分按城乡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镇乡村
建国后1952207291731615281885248618243
1953213641774417071914275418610
1954218321814718321813274419088
1955223281858518911852280219526
1956230181853524442039299320025
1957237711930021152356320520566
改革开放后198752783316631172693751978639000
198854334322491215299331426740067
1989553293322511976101291439040939
1990647493891413856119791704147708
1991654913909814015123781746548026
1992661523869914355130981786148291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建设展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时段,概括该阶段的经济建设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07更新 | 1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189315.681.82.6
191039.814.418.8
192040.139.420.5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今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2018-07-17更新 | 2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一词何时传入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二十世纪初,通过日本介绍来的。1870年日本学者加藤弘之……音译了西方“社会主义”一词。戊戌变法后,我国许多进步人士,包括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引进到国内。……《万国公报》于1899年将其意译为“安民新学”、“ 养民学”……梁启超从1902925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移植过来。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书刊中逐步得到使用。

——韩喜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材料二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摘编自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十世纪初进步人士“移植”社会主义到中国的时代背景。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及其代表作一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新目标是什么?
2021-04-14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