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110130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的革命行为对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摘编自(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二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整理自瞿秋白1920~1922年在苏俄的考察记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时期农民运用“日常形式”进行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政府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
(3)材料三中现象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分析“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2021-01-25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革命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记者对罗斯福的质问。

(3)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对经济是如何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是指什么。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

2018-07-03更新 | 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苏联模式是一种已经失败的模式。苏联模式=穷人统治≠常态统治,在剥夺富人的财产权的同时,也让穷人的发财梦、彻底破灭了。结果,苏联模式不满足人的发财梦、只满足少数人的升官梦,这让权力的含金量骤然升值、并使权力斗争、变得异常残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二战后对其的历次改革效果怎么样?
2020-02-06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