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5 题号:110414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还在交通要塞设立巡检司盘查,如违反路引规定,立即押送官府严惩。明代里甲制明确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甲下或有他郡流徒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清承曩明制,规定:“每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上写户主姓名,丁男口数,外出注明所往,入则注其所来,月底令保正出具无事甘结,报官备查。门牌揭于每户门上,以便勾稽人口动静。”

——摘编《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材料二   美国人口信息统计有两大系统:生命登记制度和社会安全号制度。后者记录迁移、居住、纳税等信息,政府部门可通过该系统查询个人纳税和医疗登记情况,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信息追踪和服务管理。社会安全号既承载着个人税收、福利、信用等信息,也承载着迁移流动信息,通过“福利引导、责权统一”原则,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在蔓国,公民要完全进入迁入地的社会权利体系需满足一些条件:如有些州规定居住不满一年的大学生,需支付高等教育学费;在迁入州内具有固定居所等。巴黎在市区比郊区征收更多的“建筑用地税”,首尔通过对大型建筑物征收“人口过密税”来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英国法律规定了最低的人均居住面积,政府只需控制房屋建筑总面积就能达到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

——摘编《流动人口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平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控制人口流动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明清时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流动人口管理的差异。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规定,缴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领有西部160英亩的土地作为份地,耕种5年后即归其所有。法案大大激发了东部贫民、南部解放黑奴、欧洲新移民西进的热情。截止1875年,西部各州共吸纳人口400多万人,其中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的移民高达100多万。为开垦土地、开发矿山、修筑铁路,许多当地印第安人遭到驱逐、屠杀,被迫迁至荒凉偏僻的保留地

——摘编自田雨《近代美国西进拓荒运动的遗产》

材料三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提出西进新疆、安边固疆的号召,要求驻疆部队积极拓荒生产。1950年,进疆部队垦荒5万多公顷,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1954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此后,全国各地大批复转军人和科技人员西进新疆,加入兵团行列。兵团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保护维吾尔族同胞利益,他们向沙漠要良田,在戈壁建新城。1962年,初步建成2000多公里长的边境沿线林业带。1966年,兵团总人口达到148.54万,拥有农牧团场158个。

——摘编自兰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拓荒”与中国“西进新疆”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西进新疆”的重大意义。
2021-05-14更新 | 1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材料   自清中期开始,内地人口持续且较有规模地迁往新疆、内蒙古、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乾隆中期统一天山南北后,制定了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由此陕甘等省份的贫民纷纷前往新疆认垦土地,谋求新生活。自康熙后期始,内地犯禁留居蒙地和东北的汉族移民不断增加,虽然乾隆时期颁布禁令,但移民浪潮已成。清后期,随着清廷禁令的松弛,内地人口大规模的迁居蒙地、东北。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清廷实行封禁政策以加强控制,限制沿海居民渡台垦殖,却难以阻止因人口压力导致的偷渡入台。雍正时,清廷允许在台居住的汉民搬眷后,台湾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禁,由此出现移民台湾的高潮。清廷在边疆地区逐步确立了户籍管理制度,不仅表明清廷对边疆人口管理体制的改变,更表明清廷对移民身份与定居事实的法律认可

——摘编自褚宏霞《清代移民户籍管理措施与移民新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清代移民的历史作用。
2020-10-23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户数)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


——摘编自唐杰等《中国古代核心城市变迁与雄安新区》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甲午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建专门技术学校。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民国初年,许多民营工厂的工人从外省农村招募而来。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这些新补充的员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而企业也特别强调这种介绍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材料三   1985—1990年我国农村迁出人口为2130.11万人,占迁出总人口的62.48%。这些农村迁出人口主要选择迁入城市,占比为78.48%,其中选择迁向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为364.85万人。随后该数据逐年增加,在2005~2010年增长到3534.55万人,20年间增长了8.7倍。三大城市群迁入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比例也相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约30%提高到65%左右。

——摘编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宋代关中地区户数变化的趋势,分析影响这一时期户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0-06-21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