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5 题号:11043030
政策的不断创新与调整,推动着社会进步与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白银货币化的条件。并分析中国最终未能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二   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一一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冲击”的办法是指什么?概括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材料三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吉尔伯特罗兹受《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的“新的体制”是指什么?有何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汉江流域的开发

材料一   随着南宋湖北地区军事战略地位的上升,汉江漕运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汉水运量增大,而官府所付漕运脚钱不仅没有增加多少,反而由于支付湖广会子,而实际脚钱呈下降趋势。以当时市值而论,2700文湖广会子才可兑换一贯铜钱交子。由于湖广会子贬值严重,到达鄂州的纲船听说要改拨襄阳,没有不张皇失措的。另一方面,汉江下游嶓冢、仓浪、大别一带,水势湍急,但从汉口溯流至郢州,滩碛比较少见,行船尚不算困难。郢州、襄阳以上水道有所谓36滩之险。纲运至此,必须换上数百小舟转漕,谓之“般滩”,所需费用大大增加。

——摘编自王瑞明、雷家宏《湖北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   明末清初80年间,受战乱和人口锐减的影响,汉江航运一度比较冷清。随着康熙中期社会秩序的恢复,汉江上游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部分来自于周边人口涌入),由于汉江流域尤其是山区耕地及亩产增加,经济作物烟草、药材、漆树、油桐、木耳、香蕈等扩种,农业商品化率的提高,以及秦巴山区手工工场的兴办,到乾隆年间有了明显变化,嘉庆、道光两朝形成汉江航运繁荣时期。与此相应,汉江干支流一批城镇逐渐兴盛起来,如汉中港、兴安港、老河口港、襄樊港等等。在汉江流域城镇和集市的流通货物品种,基本上都是日常用品,并且借助汉口镇大批的商人群体,大大加快了本区域的商品流通。

——摘编自张笃勤《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汉江漕运的主要困难,并说明此时期汉江水运地位突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12-10更新 | 3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有103坊,扬州、苏州约有60坊,沙洲仅有4坊,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坊市制度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材料二   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的府城都是全国级别的丝织业中心。然而,江宁府本地不产优质生丝,苏州府境内的生丝生产规模也不大,远不及嘉、湖。所以,南京、苏州的商人每年都会去嘉、湖采购优质生丝,然后运往府城给各个作坊的生产供货;杭州因为离原产地较近,所以往往不需要中间商,商业资本操纵手工业生产的特征不明显。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城市管理的主要举措,并指出这些举措的最大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
2022-04-07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的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在全国各商人集团中居于前列。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足迹还远至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的商业成就与其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义”成为指导规范徽商商业活动的准则,但是要实现徽商所要达到的义的追求,需要能够支撑他们义举的资金和财富,而这些资金和财富需要他们通过经商得来,所以在商业活动中徽商坚持义为先、兼重利的观念。同时他们以诚待人,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促进了自身发展。大多数徽商认为“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恪守“以义取利”的原则,注重商品质量和服务态度,结果“不言利而利自绕”。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它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土壤中,商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以县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之”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

——摘编自韩笑《明清徽商义利观研究》

材料二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天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界,论人教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室,实操我支那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想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卷难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019-05-04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