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开创外交新局面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 中美关系正常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96 题号:1126676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国家开始了长达100年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其罪魁祸首是英国,美国尾随其后。1844年,美国胁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不费吹灰之力就在中国取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各种特权,甚至还获得了不少特别权益。1899—1949年是中美关系的第三阶段。1899年美国向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其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摘编自周小毛《百年中美关系:回眸与启示》

材料二   尼克松于1969年当选美国总统之时,中苏两国在边界珍宝岛地区爆发军事冲突。毛泽东多次指出,中美两个国家之间固然存在着双边关系问题,但此时国际问题才是主要矛盾。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指出:“我是出于我们的国家利益来到中国的。他在给周恩来的信中提到:“我们相信,一个充满活力和强大的中国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1973年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中国的完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基本要素。

——摘编自鲁宸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演变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40一1949年的中美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中美关系的漫画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中国对美国和苏联贸易额的变化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表,说明中国与西方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状况的不同,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2020-11-02更新 | 1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的主要是美国。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中合法代表席位的恢复;在中国周围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并派遣间谍到中国进行破坏活动;直接参与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扰和轰炸。同时,美国和蒋介石还于1950年1月3日专门订立一项协议:美国供给蒋介石集团16艘军舰、5个师的武器装备、雷达及飞机修理设备,并继续拨付援蒋的剩余款项。但杜鲁门于1月5日又发表一个声明,声称此时美国无意在台湾取得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也不想利用其武力干涉台湾现在的局势,卷入中国的内争。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持了高度警惕,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根据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构想,尼克松政府首先急于在保全美国面子的情况下从越南脱身,1973年3月19日,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其次,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以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再次,对苏推行“缓和”外交。在保持同苏联激烈争夺的同时,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试图用军控协议限制苏联扩充军备,用满足苏联某些要求的经济协议,换取苏联克制扩张行动。最后,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敌视新中国的表现及中国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条件。
2021-06-16更新 | 2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预示着二十多年对抗时代的终结。之后访华的美国总统都在与尼克松的遗产作斗争

——引自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杂志2009年11月20日文章《从奥巴马访华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材料二   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曾暗示,15~20年后,中国有可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那么,在美国公众看来,20年后中国会不会从“问题”发展成为美国的敌人?在多博研究会组织的一系列座谈中,仅有12%的人认为中国20年后会演变成美国的敌人,10%的人认为中国将会是朋友。47.5%的人认为中国可能“仍然是个问题

——引自《环球时报》2001年11月23日第八版《美国人看中美关系》

材料三   对2009年11月16日至18日奥巴马访华成果,美国人的结论要阴暗一些,这也许反映了国民对于美国的决心以及与中国关系的焦虑。尽管媒体报道了幕后艰难的人权问题会谈,但是有几家报纸仍对这次访问模糊不清的成就和没有回答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旧金山纪事报》的评价是简洁而无情的:“这谈不上是震撼世界的三天。”对于那些寻求进行改变世界的访问的人来说,尼克松的幽灵看起来仍在北京徘徊。

——引自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杂志2009年11月20日文章《从奥巴马访华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认为“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预示着二十多年对抗时代的终结”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的遗产”、“尼克松的幽灵”是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1972年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核心趋势。根据材料提炼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9-02-17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