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小农经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7 题号:11306840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曾保持长期稳定,但近现代以来却变化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是一个极重要的关节。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的多锄多耕、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得以奠定基础,并延续两千余年而顽强生存下来,支撑了整个中华文明得以持续独立地发展,而未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夭折。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俾民间多设公司,筹建股本,按股入利,扣民自便。官则任其保护,实力维持;绅则锐意经营,垂诸久远。庶几野无旷土,民歌乐利,物产日丰,税厘亦因之日旺,诚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购买机器,精制茶叶,以利外国销市,自中外通商以来出口之货茶为大宗。照锡兰(今斯里兰卡)用机器烘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庶足以风行海外,挽回利权。

——摘编自《树艺公司集股章程》(1901年)

材料三   包产到户是改革后的发明创造,但包产到户在改革前就曾“三起三落”。第一次是在1956年秋天,即高级社刚刚普及,但尚未运转一个生产周期时就已经出现过;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也曾两次出现。改革前包产到户遭到扼杀,就是因为包产到户被认定为“单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改革风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并指出其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2)树艺公司是近代实业家沈云霜设立的农垦公司。据材料二分析,树艺公司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有哪些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沈云需的理想在近代中国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集体”与“单干”交织的历程。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

统计时间粮食亩产量(市斤)人均农业收入(市斤)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40年)216914
西汉末(约公元元年)264993
唐初(约公元700年)3341256
宋初(约公元1000年)3091159
明中叶(约公元1500年)4541118
清中叶(约公元1800年)460628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根据材料,阐述从战国到清中叶人均农业收入发展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相比前代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2-05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书名主要内容
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
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内容丰富。
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
《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概(既声,稠密之意)种,七、八月犁掩杀(遮盖)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
2022-08-31更新 | 3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天文学为例,古代中国官方天文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制订历法和观测天象。在古代,历法是人民生存的指南,农田的耕种、收播要依照历法行事。历法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都以颁布他的新历法作为其合理性的标志,如刘歆的“三统历”就是为王荠篡权而制定的;及崇拜祯改历等。观测天象主要用于为皇帝预测吉凶,以求奉天承运,行战争,平天下。这也就是古代中国历代都涌现出一些天文学家,总体人数比其它学科都多,而且天文学研究一持续进行;却没有产生出天文学体系的缘故。

一摘编自张建芳《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

材料二在欧洲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宇宙结构理论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說”。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它符合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得到教会的支持,成为不容怀疑的理论。16世纪,哥白尼在研究托勒密学说的基础上,通过30多年的天文观测,特别是对行星的观测,运用几何学,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天体几何结构。哥白尼用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科学理论来解释行星的运转情况,这些新的发现集中体现在他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理论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取得了古代天文学领域中最辉煌的成就。哥白尼的理论不仅铺平了西方迈向近代天文学的路,而且开辟了整个人类自然科学的新时代。

——摘编自陈刚《简论中西古代天文学及其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天文学不同发展前途的原因

2018-02-13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