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短暂的春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5 题号:11484024
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

材料   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的内因和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棉纺织品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为了生产廉价的棉纱和布料,欧洲人开始利用奴隶在中美洲种植棉花,曼彻斯特的棉花进口和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同时兴盛。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成为全球棉花产业最大的原料产地。印度也从一个既能种植原棉又有高超纺织技术和销售市场的经济区域,变成了单一的种植区域。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农业生产者被整合到全球性的棉花帝国里。

材料二   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营。起初,这个行业发展缓慢。到1896年,全国只有12家工厂,拥有41.2万支纱锭。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工厂建设热潮,1914年以后中国棉花生产的增长确实是世界上最快的。到1925年,全国有118家工厂,配备有300多万支纱锭。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了65.6万吨棉线,比前几十年有了显著增长。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棉花制造业开始腾飞。到195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棉花帝国”?
(2)中国近代以来,棉纺织工业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阶段,概括说明其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2023-02-17更新 | 1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美国尽管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在经济上依然没有改变殖民时期形成的基本结构,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易还是严重地依赖英国市场。正如学者拉里.萨沃斯指出的那样$政治独立允许美国给国内工业以关税保护,而这在殖民时期很大程度上是被否定的……没有保护关税,美国的工业化无疑将是非常缓慢的。”美国第一代领导人受到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的影响,试图将自由贸易、平等、互惠等原则在国际贸易中推而广之,但欧洲大国根本不买这个新独立国家的账。惨痛的经历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在当时多少有点“理想化”的经济自由主义,转向更适合实现美国现实利益的思想……1789年联邦政府运行的当年,国会通过的最早两个立法均与保护国内市场或制造业有关……这样,到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在国内经济民族主义者的呼吁和敦促下,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率继续上升,保护主义也日益深入美国经济思想的骨髓。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早期历史上的经济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并非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防卫性的民族意识及应对时代困局的反应性的经济策略。甲午战前,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体现乃是“自强”运动,这一运动从单纯的“强兵”转向兼重“富国”,即显示出其演进的轨迹。应当承认,自强战略的转变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崇本抑末、重农轻商、言义不言利等传统观念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开始被哭破。不过,这一时期虽然发展民营工商业的呼声越来越强,但少数先觉者观念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国家政策的转变……甲午战后,“实业救国论”成为颇具规模和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实业救国论者普遍认为中国实业不振的原因是由于政府不重视商务,缺乏发展实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而要求政治改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

——摘编自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美国经济民族主义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前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应史实说明其在甲午战后发生的重要转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美两国的经济民族主义。
2019-06-09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20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1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引自[美]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材料二: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材料三: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国别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欧洲列强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英国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法国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德国完全停止出口

……取消德国在中国、埃及、利比里亚、暹罗、摩洛哥、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特权,但将它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利益转让给日本。

——《凡尔赛和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2022-05-26更新 | 1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