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1497928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选官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即: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2   汉代的选官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太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3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4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1、2、3是何种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影响。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以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诏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请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2022-04-08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377年到1904年间获取进士的人中有42%来自下层社会。这种流动作为一种吸纳机制,增强了社会结构的弹性,并有利于对社会的驾驭与整合。有学者把科举制度看作是古代联系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

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四民社会的解体与封建等级制的消亡,提高了农工商的地位。

人们纷纷从“读书做官”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1910年江苏省旧式士人从事实业者占比30.4%,新学堂毕业生与归国留学生从事实业者更是占比37%。一些士大夫开始办厂经商,如状元出身的孙家鉴、张春等在各地继续续投资办厂。科举制废除后各级各类学堂的大期実兴办,特别是女子教育的出现,扩大了教育对象。此外,新式课堂教学中逐步采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儒家经典只占27.1%,而数理化等新知识却占72.9%。这大大便利了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

——杨齐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废科举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2017-11-14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科举制自其产生到灭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封建社会在古代中国的生命力如此之顽强,科举制是促使其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种“养料”。科举制既是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维护封建皇权的基石和利器,也是封建儒学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和奴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温床。

——摘编自杨业汉《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为中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他提出官员必须由人民选举、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他深入地考察分析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考选权”思想。孙中山指出监督权是“裁判官吏的机关”,对于监督与保证各级官员廉洁奉公、尽责高效等,有极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革命政权的多次失败与重建后,他多次谆谆告诫广大国民党员与各级干部,要破除官本位思想,这为文官制度的近代化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编自经盛鸿《孙中山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文官制度的主要构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1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