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1503117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

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有效的政府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永乐时期的“海外开放”在学术界颇饮盛誉。“永乐开放”从时代本质来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其上层建筑要顽固地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当时奉诏泛海出洋招谕或赉赐海外诸国者甚众,然究其身份,几无一不是政府命官、朝廷内臣。朝廷诏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一般适合内河航运),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同时严厉打击海外华人武装贸易势力。当时海外诸国进贡的物品,数量相当稀少,“不过表诚敬而已”,而明政府的回赐物经济价值很高。

——摘编自孙光圻《论明永乐时期的“海外开放”》

材料二   1912年,北洋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14年,又对国内11家成绩较著的工厂给予奖励。工商部明确规定:“遇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针对机械制品西式货物输出外国者,免除一切厘金;对于机制面粉免征一切关税、常关税及内地厘金等。

——摘编自王玉灵《北洋政府经济立法及其实效分析》

材料三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统计(金额:亿元人民币)

年份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1990年 449 2.28%
1994年 8649 11.25%
1998年 14162 24.34%
2002年 33771 33.37%
2006年 99420 31.5%
2010年 191792 27.1%

——据《中国商务年鉴2013总第30期》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内涵,并概括“永乐开放”的政策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趋势出现的政策原因。
2019-12-22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丰三年(1080年),宋政府正式修订了“广州市舶条(法)”,并“委官推行”。这就是后来常常被引用的“元丰法”。规定:“诸非广州市舶司辄发过南蕃(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纲舶船,非明州市舶司而发过日本、高丽(朝鲜)者,以违制论。”

出海一定要持有市舶司颁发的证明——公据,凡是没有申请公据自行出海的,发现后都要判罪“徒二年,五百里编管”,“并许人告捕,给船物半价充赏。其余在船人虽非船物主,并杖八十舶船进港后,须经官员对货物和人员加以“阅实”,进行抽解(政府征收实物形式的市舶税)与博买(政府按规定的价钱收买舶船运来的货物)。

材料二   在新中国成立初年,中国城市出现了城市内的经济企业、城市设施、服务以至城市房产的快速国有化过程。因应战后重建和恢复经济,在1949—1957年间,城镇人口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自1958年末起,城镇人口的增长受到政府严格控制。通过户口登记和生活必需品(食品、衣料等)的配给制度,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由官方控制的。因此,城鎮的发展紧密地依附于政府的工业化政策和政治发展进程。它们导致两种全国性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由城市到城市的迁移,主要是由沿海大城市迁移技术、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到中西部和三线地区(即中西部战略腹地),支持新建城市或原城市的新建工矿业发展;

(2)有组织地由城镇至农村的人口迁移,用以解决中央规划的失误(如“大跃进”的失败)和工农业的发展不平衡,也包括在政治上达致“工农兵的再教育”和消灭“三大差别”(即:城市和乡村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在最近的30年,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动力。

——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30年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有哪些。
2019-07-21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材料二:1979—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1)据材料一,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2001年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7-04-02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