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93 题号:116905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交流,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逐步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奠基时期。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具有开创性。汉朝长达四百年,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对外交往中,汉朝的使者被称为“汉使”,汉朝的人被称为“汉人”,汉朝的军队被称为“汉兵”,汉族族称的稳定性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汉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周边各民族,有的民族还显著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地发展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一度被尊称为“天可汗”。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辽、夏、金三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具有国号、年号、汉式政权机构和一系列相关的礼仪制度。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到汉族居住区。元朝大一统的重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清时期,中国的辽阔版图基本奠定。在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

材料二   中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而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各民族而成的整个大国族。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分人民,均无苟全侥存之理。

——摘自《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新华日报》193872日第3版)


(3)依据材料二,概括《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分析该慰问书发表的背景。

材料三

序号文件民族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4)依据材料三,任选一项民族政策,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该政策意义的认识。
2021-02-25更新 | 1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的形成。

中国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

材料一:秦朝和清朝疆域的示意图。


材料二: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                                                               

――摘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1)简要叙述汉、唐、元三代是如何“开疆拓土”的?
(2)“康雍乾三朝”又是如何“开疆拓土”的?
(3)从以上历史疆域的变迁中,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哪些特点?
2020-05-13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筹边思想,是统治者制定边疆政策和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

材料一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康熙帝就曾特派多名汉藏工匠参加布达拉宫的扩建。……不过,清朝统治者对“因俗而治”的方针,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根据大一统国家总体安全目的出发有所改变和发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即是明显例证。

——摘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抗战开始前后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共同抵抗侵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19464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关于民族问题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以立法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下来,这是中国民族法制史上的创举。

——摘自张殿军《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列举唐太宗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唐朝出现“一半胡风似汉家”和“唐朝皇室‘胡人’血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清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影响。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治理边疆“因俗而治”的具体原则。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试从机构设置的角度,分析总结从秦朝、到元朝、到清朝,到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②试以布达拉宫为例,简述其在唐朝与清朝的修建历史。简要说明其所建筑形式呈现藏汉合璧的具体表现。
2021-04-06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