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演变 >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5 题号:1172349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以来,公田以外,私田开辟日多,官府通过“初税亩”“初租禾”以及“名田” “占田”等措施,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占有的合法性。秦汉时期的“受田宅”与“名田宅”,以及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都是在“里”这一地区范围内实行的,“里”形式上是地缘组织,实际上仍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共同体。唐中叶以后,均田制事实上废止,此后的邻里、乡党组织虽然存在,但已经不再具有授田、还田的功能,而变成单纯的行政组织。但是,个体家庭作为私有者,仍然不能脱离共同体的脐带,于是亲邻就成了私有制的前提与基础。土地买卖、继承都要受到宗族共同体的制约。明清时期,情况又有了新变化。《大明律》“典买田宅”规定:“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

民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始,政府以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对土地实行集体化改造,彻底解决了自古以来的土地、 税收等各种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民国时期土地占有的演变特征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土地实行集体化改造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4-06更新 | 1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周实行的公田制下,国君和采邑主只许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到了东周时期,公田制已不能适应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数收税,自此田地有粟米之征。随着公田的废除,私田失去意义,农民间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去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多田人逐渐成为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成为农民阶级。赋税制的变化,标志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草莱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国赋役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赋役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
2021-09-09更新 | 3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在井田制,下面是“庐井有伍”,即田地和农民,都是有组织的,组织即村社,国家通过村社来控制农民,战国则不然,井田上的村舍这一中间层次没有了,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户农民。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提及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的土地制度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有何影响。
2021-06-11更新 | 2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