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国民经济恢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19573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政务院通过并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统一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群众团体员额暂行编制草案》《政务院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度财政收支的决定》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公粮收支、保管、调度的决定》《政务院关于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的决定》《政务院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中央金库条例》等,对统一国家财政的主要内容作出了规定,提出了实施办法。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在军政、财经各部门工作的党员和非党人员中进行解释,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以高度的纪律性,严格执行决定的各项内容,从19503月到6月,仅用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各项任务。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65年英国在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

成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

荣氏家族的保兴面粉厂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破产的农民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材料四: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十六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小农经济自战国以后,一直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根据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经济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4)从材料四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2016-11-27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并不断丰富它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及地主增租夺佃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艰难,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棉田面积扩大较快,在各种农作物面积中约占11%。清末(1908—1911年)平均每年输出棉花80万担以上。“晚近机械纺织之术进,海外输出之途开,农民亦颇多注意植棉,年来日呈增加之象……”

——摘编自《简明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

材料三 在恢复时期的三年里,人民政府发放的农业贷款逐年增加,通过大量农业货款,农民购买了各式农具、水车、化肥等,这就及时地帮助贫苦农民解决了生产资料缺乏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如下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建设的意义。
2020-07-29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增长情况。

表1

项目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
收入指数收入指数收入指数收入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表2为1949-1952年全国人口增加情况。

表2

年份人口数(万人)年增人数(万人)年增长率(%)同1949年相比的增长率(%)
194954167
19505519610291.901.90
19515630011042.003.94
19525748211822.106.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


分别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01-15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