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八国联军侵华 >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8 题号:1210760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郎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王岛、山海关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辛丑条约》

材料二   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的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摘编自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签订的影响。
(2)简述材料二相关战役的重要结果,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积极筹建新中国的相关史实。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二   左宗棠事变年表

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
1860年(咸丰十年)随曾国藩襄办军务。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2—1864年
(同治元年至三年)
左宗棠率部在浙江与太平军交战,从太平军手中夺得金华、绍兴、杭州等地。
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致力于创办军事工业,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
1868—1874年
(同治七年至十三年)
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华北地区农民武装西捻军。
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
沙俄于1871年侵占伊犁,左宗棠力主收复。
1876—1878年
(光绪二年至四年)
左宗棠出兵新疆,打败叛乱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1880—1881年
(光绪六年至七年)
清廷派员出使俄国,重议伊犁条约。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挺进。沙俄被迫放弃一些侵略要求,清朝收回伊犁。
左宗棠筹建多年的“甘肃织呢总局”正式开工。

材料三



(1)综合材料一,概括列强侵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以左宗棠的历史功过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中的宣传画创作于1912年,画中有“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字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
2019-11-11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翻译进化论,没有直接翻译达尔文的著作,也没有翻译将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斯宾塞的《生物学原理》,而翻译了达尔文的学生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译名为《天演论》)。严复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部阐述自然界生物进化规律的纯学术著作,而斯宾塞又把达尔文的观点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有赫胥黎的思想见解,与他深切的危机意识和中国所处时代的特殊需要相契合,也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基本信仰相切近。

—马克锋《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却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严复翻译进化论,没有直接翻译达尔文的著作”的原因。

(2)材料二中,“庚子、辛丑大耻辱”指的是什么?《天演论》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哪些?

2016-11-27更新 | 1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咸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2022-03-18更新 | 3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