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 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7 题号:12143659
图1、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工商业城市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使人们看到了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帆船”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更容易获得外国的资助,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安全、外资集中,使得中国商人都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洲、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出现“早期工业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中国沿海和条约口岸崛起的条件。
2021-04-01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东京由地方性的政治中心发展成为封建国家的首都,它的建设当然受到政治功能的支配,比如三套重城、皇城居中的格局、以及部分官署和礼制建筑的布局定位等。伴随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域经济、文化功能增强,经济功能在都城形态上发生作用的力度加大,东京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坊墙、市墙被打破,灵活、开放型的街市代替了封闭型的坊市。东京街市制的都城新形态,它向统治者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形态模式发起了强烈的挑战,由此影响了城市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实用的功能主义和商业利益的市场原则上升到重要地位。它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街市形态的序幕,并孕育了某些近代化城市形态的萌芽。

——摘编自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东京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东京城市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21-05-08更新 | 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城市的发展能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城市的变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国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作用的军事据点。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由于政治力量的作用自上下形成的。市,指的是交易市场,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下”而“上”形成的。

——摘编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史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击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请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城”与“市”的各自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市”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大城市兴起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0-07-22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