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76 题号:1214404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冯天瑜《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材料二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事件观点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中体西用"与近代中国哪一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晚清中国的危机与应对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例如:

派别相关史事
兵家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昌于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
农家1863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乎。”
墨家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洋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1896年,王仁俊根据《墨子·尚同》“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

材料二   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
2020-04-09更新 | 2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作为中国自身近代化的开端,一直以来,人们对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思想有着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多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式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刘锡鸿和郭嵩焘评价洋务运动的异同之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陈旭麓评价“中体西用”思想遵循了怎样的原则?按这一原则,任选下面表格中的一个观点,指出其不足之处。

事件观点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2019-12-03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摘编自潘教峰《五要素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从1895年到1949年,国家陷入社会动荡与民族生存危机,国家的大量财政收入用于各种战争。从光绪新政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国家决定全面接受西方技术与科学,促进工业化建设。然而,各种举措都因为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与日本侵华战争而难以彻底落实。

——据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各自的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2019-10-01更新 | 1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