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3 题号:1216129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8年秋,中共在山东掖县根据地成立了北海银行(194812月与华北银行、西北农业银行合并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便联合各级政权和地方组织向当地“平均拥地仅在半亩以下的贫农发放救济性贷款”,其中尤以贫困的抗战家属为主,以改善民生。可以说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雏形。北海银行在中共的领导下,执行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在纠正偏差中不断规范农贷工作,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极大地改善了民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在繁荣农村经济上也产生了巨大的效用,巩固了中共抗日根据地。

材料二:下表为北海银行全行历年农民放款金额及胶东分行贷款用途

     年份农贷金额农贷占比1943 年胶东分行东海地区贷款用途
1939 年178 00068.8%工具 50.48%
1940 年380 200100%肥料12.67%
1941 年424 20016.4%耕畜12.77%
1942 年4 810 70041.7%种子23.64%
1943 年25 120 30052.9%打井0.04%
1944 年30 494 30042.3%开荒0.38%
1945 年120 321 10077%后扩展到水利、创造典型示范农场、特约农户实验等

材料三: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根据40年来不同时期反贫困政策的实施特征,中国农村反贫困演进可分为制度变革、针对性的区域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全面综合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开发五个阶段,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反贫困范式,通过促进农村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提高,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达到缓解和消除贫困、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8~1945年北海银行扶贫工作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与材料一、二相比简析材料三中政府扶贫工作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制度变革阶段,政府扶贫的具体措施。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教版)第80页

材料二   1627年,法国图书馆学者加布里埃尔洛代在《建立图书馆之倡议》里提出,要在民众中获得巨大声望、没有哪种方式比建藏书丰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更保险。这正是近代早期国家图书馆兴起的缘由……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对读者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材料三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摘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教版)第80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如果你是一名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如何规划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2022-04-23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黎里镇在明成弘年间已为巨镇,清初居民比前又多二三倍,嘉庆年间滋生人丁,岁以千计,又使“地不加增,民鲜恒产。兼之岁不常丰,人益众,用益繁,米薪亦日益贵”。地方公益事业就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

据《乾隆吴县志》记载,吴中富厚之家乐于为善,冬施衣被,夏施帐扇,交荒施粥。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余姚遭大水,平地水高丈余,漂溺居民无算,禾稼无子粒。清廷下诏赈恤,自督抚以下均各捐数石。清政府规定士民捐资赡族田票值银千两以上者,例得请旨建坊,给予“乐善好施”的匾额。

——摘编自胡成《近代转型与史学反思》

材料二   旧制族内鳏、寡、老、独、残疾,每季每人给制钱一千六百文,孤每季每人给制钱八百文。……今自民国十六年起给寡每季每人给银元四元,全年共计十六元。……至寡老、孤独、残疾,如实有家贫不能存活,而又无进房可以依赖者,应随时公议酌给,毋得徇情冒滥。

——摘编自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

材料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根据地相继制定和颁布一些项目不多、标准较低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制度。1948年,东北解放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地区内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保条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组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地方公益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其组织运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族规中体现的社会救助方式,并加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意义。
2021-09-20更新 | 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教会在许多地方建立各类医院、孤寡收客所、盲人院等,其出发点是为了体现上帝慈爱和救赎自己的罪恶。到17世纪,洛克指出:"人民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在资本积累初期,农民大量流离失所,为了缓和激烈的社会冲突,英国社会上层存在着一种采取某种户外救济的措施和惩治懒惰的混合着的愿望。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获得议会通过。19世纪最后三十年.英国经济持续衰落,关于贫困原因也从分析“道德”方面的原因转向“经济”方面原因。1890-1895年新自由主义更多认为,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来解决,应该依靠国家干预,建立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摘编自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不仅承担了生产生育的功能,而且具有抚养教育、赡养等功能。郑观应指出:中国富翁只想将财产留给子孙,这种保障模式,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根由所在。薛福成说:“盖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可分其余润必养我贫民”。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公养”(婴儿出生后,由公立的福利机构抚养)“公教”(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公恤"(残、老、病、死时提供社会福利)的“大同社会”。传统观念中,政府将社会救济视为皇帝对子民的怜悯、恩赐,到清末民初,思想界已认识到,“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责任”。

——摘编自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

材料三   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由于其自身理论缺陷、时代背景限制,没有解决好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分配不正义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全西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奋斗目标,更好体现社会会书正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这是社会保障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契合。

——摘编自李东杨《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社会救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并简析其意义。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救济思想发展的认识。
2022-03-04更新 | 1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