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3 题号:1217717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汉代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后,择优用人的制度规范化。察举分常举与特举。常举科目是孝廉与茂才科。特举往往由皇帝临时决议,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其选举“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达法令、刚毅多略”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并起,战乱瘟疫造成乡里衰败,九品中正制出台。但是很快,官职为门阀世族政治所垄断。

隋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的科目有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算、明书科,考试合格.者需经吏部铨试授官。授官前,还需进行“身、言、书、判”释褐试考察。考试一年一次,分解试与省试两级进行,武则天时期开创策问殿试。制举作为皇帝临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科目有贤良.方正、博通坟典等上百个科目。宋代科举继承唐制,分三级考试,殿试常态化,以进士科为主。元代科举微不足道,选官以“吏员出职”为主。明代科举只取进士一科,考查四书五经,考试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授官前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观察、学习期满后,由长官作出评语,由吏部根据实际需要正式授官。清代基本继承明制,但也有“试官”举措以缓解“待职”者众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征。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选宫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材料 唐代科举取士名额很少,而且考中的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核才能做官。到宋代,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但可以立即做官,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宋初每届取士人数与唐代大体相同,不过二三十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颕。此后,每届大体维持在三四百名的录取规模。鉴于唐代科举帖经、墨义完全是考死记硬背儒经,而诗赋考试与治国关系不大,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唐代科举考试主考官基本由礼部侍郎担任,这不仅造成了礼部权力的专擅,还易于营私舞弊。宋代实行权知制度,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后,要立即进驻贡院,隔绝与外间的联系,称为锁院,防止串通作弊。除主考官之外,还要另行委派若干副考官,称为同知,以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考生交卷后,先后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录出来,交给阅卷人评阅。武则天时期一度实行殿试制度,到宋代开宝六年(973年)正式实行,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摘编自刘玉梅、吕志茹《中国近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实施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科举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019-09-29更新 | 1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阶层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包括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社会位置的移进或移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经此项制度(注:科举制)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渐渐门第衰落,整个政府转移到平民社会手里。……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作用。结合所学阐释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材料二   1801年,英国还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各类城镇,到十九世纪中,城镇人口已达全国人口半数。在迅速成长起来的城市中,产生了一个以工资为生的工业无产阶级,与他们同时产生的是英国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也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他们与工业资产阶级共同组成了“中间阶级”的核心和主力。到三十年代,英国整个社会已经明显地重新分裂组合为三大主要的对立力量: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和下层工资劳动者。作为“中间阶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是力量成长对快的集团,工商业形式的资本相对于土地资本的优越性已经日益显现。

——据潘润涵、张执中《工业革命与英国社会的近代化》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会阶层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变化给英国政治进程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四次是1978年至1991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1992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3)据材料三举出一例影响第一次社会大流动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事件如何重塑“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分析后两次社会大流动反映了怎样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07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材料二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议二千石不举者罪。”有司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

材料三由此论之,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其后来又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社会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如何?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一代之美制”后来在何时开创?简要说明其创立之初,对匡正时弊所起到的主要历史作用。

2016-11-16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