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1226089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彝(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修品。我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冲击,迫于应付中外交往的需要,才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仍然是一种临时性的钦差大臣身份。第二次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清政府应列强的要求,被迫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国从此有了专职的政府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迈出了近代外交的第一步。1861年,英、法等国相继派公使常驻北京,总理衙门遣使出访,并设立驻外使馆。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总理衙门的外交活动。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就清朝的皇权体制而言,皇帝和军机处是最高决策层。中央和地方官员必须通过“请旨”方能获得事权。这种权力结构势必会牵制总理衙门的职权,很难以一个独立的外交部门行使职权。从晚清的对外交涉内容来看,外交不仅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交涉,而且还包括一切与洋人打交道的事务。这种把外交、通商、洋务混为一谈的状况,使总理衙门的功能不能专门化,成为“洋务衙门”。与此同时,由于洋务不仅包括交涉,而且包括海防,而这些事务不得不依靠地方实行,从而导致总理衙门行使职权时不得不依赖地方的局面。尤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扩展,他们的职权扩展到海防、练兵、洋务企业等方面,并依据这些实力,扩大了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力,以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督抚外交”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东南互保”。
——刘伟《晚清对外交涉体制的演变与影响》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早期的最高外交权力是由国家元首 (临时大总统、大总统、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等)、立法机关(参议院、国会等)以及政府(国务总理、国务员等)执掌、制衡的。外交权力的分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来划分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1914年,经过二次修正的《外交部官制》明确指出:“外交部直隶于大总统,管理国际交涉及关于居留外国人并在外侨民事务,保护在外商业”,这是对外交部职能的一次完整的表述。1921年,根据中国外交形势的新变化,《修正外交部官制草案》重新出台,增设条约司,这是适应当时中国希冀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要求的一种表现。1927年7月,又一个新的《外交部官制》颁布,而同时另设情报局,这使得外交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组织更加完备。
——李兆祥《中华民国早期的外交立法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外交体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外交相比于晚清的主要变化及认识。
2016-11-27更新 | 1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二十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对于美国人乃至所有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好莱坞影片是他们了解中国、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习俗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从好莱坞影片中看出美国的中国形象在20世纪的变迁。

材料一(20世纪初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华人的形象被格式化了。他要么是一个“黄种异教徒”……要么是一个白人的忠实仆从……

材料二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这一时期电影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到30年代末,抽鸦片者、厨师、洗衣工之类的华人形象开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神秘的侦探、贫穷但却高尚的农民之类的正面形象。

材料三进入60年代,早期关于中国及华人的反面形象又重返影坛,帮会争斗、白奴与贩毒再次主宰了华人题材的影片。

材料四70年代,……美国电影对现时中国政治题材的表现越来越少,传统的中国与华人形象又走上银幕。70年代中期,影星布鲁斯·李(即李小龙)所塑造的中国功夫形象风靡一时。

——材料均出自张小琳《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溯源》

问题:

(1)四则材料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当时中国国内背景分别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指出影响上述中国形象变迁的主要历史因素有哪些?(至少两个不同视角)

2018-01-18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   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城,是该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对于领海的宽度,近代以来出现过许多不同的主张:(1)航程说:14世纪意大利法学家巴托鲁斯提出的领海宽度为当时船舶两天的航程,约100海里。(2)视野说:即以目力所及的地平线作为领海的界限,一般为14海里。16世纪的英国、西班牙等最早采用。(3)大炮射程说:即以沿海国在岸上拥有的实际力量来决定海上行使控制权的范围,即“陆地的权力是以武器威力的范围为范围”。这一制度在17世纪为荷兰、英国等国家执行。(4)3海里原则:18世纪,一些海洋强国为了最大化地获取海洋利益而主张缩小领海宽度,1756年瑞典提出。后来,3海里原则得到了英、美、法、日等海洋强国坚定执行。直到1973—1982年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国家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

——摘编自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关于领海宽度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的“每一国家确定的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原则。
2019-08-21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