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2321830
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5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1978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6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淡。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的农业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1981年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多变的一年,有些社队开春是小段包工,中途变为联产到组,最后又变为联产到劳、到户或大包干。这说明群众经过观察、比较和实践一段后,积极选择更适合实际情况的责任制形式。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包干到户逐渐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1982年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1983年第二个中央1号文件再次指出: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它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两个文件有力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1982年6月,以双包为主体的联产责任制在生产队总数中占到了93.7%,1983年这一比例升至99.4%,至此形成维持至今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再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
2020-07-13更新 | 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2022-06-08更新 | 45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上海经济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在崇尚节俭的社会环境中显得相当萧条。同时内地的经济发展又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经陈云同志批准,1956年一企业从上海散到内地。上海约有270多家轻工、纺织工厂,撇往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等省。还有些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亚也到内地生根开花,远的到了内蒙古,在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有20多万人支拨外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工8万人,还有5万多人的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参加重点工程建设,对于内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摘编自谷牧《谷牧回忆录》

材料二   农村劳动力流向东、中、西部地区的比例

年份东部中部西部
199157.4%26.1%16.5%
199474.5%14.2%11.3%
199670%17.6%12.4%
199882.3%9.4%8.3%
199979.8%10%10.2%

——资料来源:刘文.1991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南开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支援外地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022-01-25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