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内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 题号:124941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内阁专权,成祖时期规定阁臣不得设立官署,不得专制诸司。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个外省的知府。更不用说节制六部的尚书了。但是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明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太)保、(太)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摘编自徐德亮《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材料二 尽管军机处在1732年正式成立,并且从未中断(除了乾隆元年【1736年】中断1年),但它自始至终都是“三无”机构一一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这种“三无”临时机构便于最高领导人绕开固有的行政流程,实现其在人事组织上的各种意图。在需要的时候,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官僚体系的冲击,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加对现有官僚体系的打击。

——摘编自雪珥《军机处:破解集权命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阁臣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皇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此趋势产生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古代中国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其中的主要矛盾。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在近代法制建设中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8-11-16更新 | 1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有关部门)徵(征)夏税方急,乃御令西。角门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山东及淮、徐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明史》卷八

材料二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明会要》卷二十九

材料三 在建制上,丞相历来均有定员,而明代阁臣却始终没有定员,其人数可多可少;丞相或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下属。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其法定下属;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综理政务,统率百僚”,对皇帝也有制衡的权力,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顾问,而票拟所提意见能否实行,还取决于皇帝批红。

——整理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仁宗为何让大学士杨士奇超越户部、工部之权直接草拟诏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内阁与丞相的不同之处。
(3)有人认为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的责任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18-12-10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曰:“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南京参议院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就此,宋教仁曾说:“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会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更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清代学者赵翼观点持否定态度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内阁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与南京临时政府设立的内阁的不同效果。
2019-06-28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