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6 题号:1253995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将粮食仓储视为“生民之大命”。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以积贮备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是清代仓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作为官仓,是清代储备粮食救灾的主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国家时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从修建仓服、储粮数额到仓库的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定常平仓盘查追赔之制,严防仓粮亏空。义仓则为民仓,设于市镇,另外还有同属民办的社仓,设在乡村。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10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在东方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

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摘编自梁盼《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仅是生活因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给付水平极低。二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全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新政”所建立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工业化国家普遍覆盖全体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摘编自《中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021-12-19更新 | 1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03年,英国收入最多的2%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1/5,1867年则是2/5.在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上,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态度,在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它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济贫制度,取消救济原则,除非他愿意走进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的济贫院。

19世纪30-40年代,各种群众运动汇聚到宪章运动的洪流中,为避免法国式的革命,两次出任首相的狄士累利提出:“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自19世纪下半叶起,议会开始制定法律,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到20世纪初,又制定了《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工人得到了选举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转向福利国家,最终消解了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文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寻找他山的历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2020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道,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摘编自张德勇《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完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扶贫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021-03-15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一 1948年英国颁布《国民救助法》,标志着社会救助制度正式建立。其中规定,各种社会救助工作均由国民救助局统一管理,用于对贫穷的个人所提供的救助支出、地方政府所提供的住所和其他服务、以及与国民救助制度相关的其他支出,均由议会批准的拨款承担。后来,工党和保守党都逐渐认识到:普济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对财源的浪费。《1966年社会保障法》谋求以补充补贴代替国民救助,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1973年社会保障法》于1976年生效,规定失业者依靠失业保险金和补充补贴来解决生活困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贫困治理取得长足发展,贫困治理成就举世瞩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是各个时期反贫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949~1977年中国典型扶贫开发政策文本的相关关键词,词频搜索结果如下: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英国“社会救助”和中国“扶贫开发”的认识。
2020-06-11更新 | 1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