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宋元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11 题号:125468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粱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皆于街心彩募帐设出络货卖……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圈正,谓之“得巧”。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七夕,(汴京)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遇,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罗烨《醉翁谈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汴京七夕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汴京七夕节特点的成因。
【知识点】 宋元的商业 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9-17更新 | 1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货币金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史上的货币基本史实

时期概况
战国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赵国铲形币、楚国蚁鼻钱、齐国刀形币……
秦朝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
西汉武帝时,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唐朝唐初改革币制,高祖下令“废五铢,行开元通宝”。以后历代货币以它为范式
两宋出现‘交子”、“会子”。
明朝主币是纸币宝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清朝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最早的机制银元为“光绪元宝”俗称“龙洋”,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l)根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l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依据材料简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彻底拔除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这个过程被分为三步来实施。第一步就是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第二步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后来尼克松在1971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步。

——宋鸿兵《货币战争》

(3)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如何实现第一、第二步?

2017-06-04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材料四: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五:   邢台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2.9524.5%0.5324.8%1.8510.3%
19797.7814.12%1.3566.0%6.3042.5%
199344.538.7%18.6854.4%92.5136.3%

——摘自《中共河北省邢台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4)为了在农业领域“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2018-04-21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