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3 题号:5141713

货币金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史上的货币基本史实

时期概况
战国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赵国铲形币、楚国蚁鼻钱、齐国刀形币……
秦朝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
西汉武帝时,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唐朝唐初改革币制,高祖下令“废五铢,行开元通宝”。以后历代货币以它为范式
两宋出现‘交子”、“会子”。
明朝主币是纸币宝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清朝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最早的机制银元为“光绪元宝”俗称“龙洋”,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l)根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l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依据材料简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彻底拔除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这个过程被分为三步来实施。第一步就是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第二步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后来尼克松在1971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步。

——宋鸿兵《货币战争》

(3)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如何实现第一、第二步?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很早就开始出现,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产品交换最终催动了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曲线可谓是三波多折。三波,即指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次高潮期;多折,即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割据战乱时期,商业受到挫折,从原已达到的高潮跌落,甚至出现衰歇的局面窗体顶端
材料一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商业。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逐步瓦解,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应运而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 ,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应用,形成了第四次商业浪潮: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可以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地提供服务,它可以将业务延伸到互联网接通的每一个地方。它通过建立虚拟商务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的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联结得更加紧密,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它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来重新配置社会的各种资源……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市场调研、广告投放、商务洽谈、签约、各种单证的核对以及物流的控制和资金的交付都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电子商务模式可以降低商务活动各环节的成本,如不存在中间环节,采购和物流环节的成本低。企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及区别客户,经济活动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有人预言,传统商业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有哪些?以明清商业为例简述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子商务出现的原因。与传统商业而言,电子商务有怎样的特点?
2019-01-30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二   (荷兰)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但本身存在致命的缺陷,其政治体制十分僵化,不能够灵活适时调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们把大量的财富用于无休止的挥霍和个人消费,而不是推动本国的产业或者科技的发展……法国的科技发达,丝毫不亚于英国。但当时的法国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须的土壤,路易十六认为科学家们只会高谈阔论,而不能为国家的税收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英国的重点并不在于税收和关税的水平,而在于怎么使用这些税收,在1688年以后,英国的银行已经可以确保税收不会被花费在宫廷、皇帝、皇后的娱乐之上,而被直接用于支付政府赤字和皇家海军的开支。

——摘编自John UNesonIndustry and Government in England 170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江南早期工业化没有促成社会转型的原因。
2021-10-24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四: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2018-10-20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