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257144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投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知识点】 科举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17-10-19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3)比较上述两种制度革新后的主要不同点。
2016-12-13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同时,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接才干选找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一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唐宋选官制度的作用。
2021-02-05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