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72 题号:1262728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现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1965年,联邦德国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7%,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为了推动全社会关注乡村重振,联邦德国从1961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1998年以后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村生活品质”转变。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补宁静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材料三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明代地方乡村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归纳联邦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秦代县级的财务监督有较为完备的运行机制,财务监督的法律依据既有国家颁布的《金布律》《关市律》等法规规则,又有郡县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相互配合,奠定了秦代县级财务运行的法律保障。秦代县级财务监督由县丞派遣令史、令佐等通过监督财务收支运营、核验新旧交接财务、考校财务记账等方式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其监督袁括日常财政运营的各个环节,强化了对县级财务的管控力度。秦代中央还对包括县级在内的财务违法行为和处罚方式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违法行为和情节的不同分别量刑,《法律问答》就规定在清理空仓时若发现私藏粮食,监督仓出粮的令史便要被罚赀一盾。秦代较为完备的县级财务监督机制在秦强化中央集权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吴方基《秦代县级财务监督机制与日常运作》


(1)根据材料,概括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影响。
2021-05-30更新 | 1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进行中央官制改革时,官制编制馆曾拿出两套方案向各省督抚征求外省官制改革意见。各省督抚意见有分歧,多数主张维持旧制,略加变通。...1907年7月,总司核定官制大臣奕助等具奏“各省官制通则”,仍置总督掌一省或教省外交军政,巡抚掌地方行政,下设布政司提学司、提法司及巡警道、劝业道分掌各方事务。各省分期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实行司法与行政分离的原则。同时在各府、州县设佐治官员:分期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作为地方自治机构。清延谕令在东三省先行试办,直隶、江苏两省“择地先为试办”,其余各省由督抚分年分地请旨办理,统限15年-律通行。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在约占全国总面积1/3的老解放区建立起人民政权。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新解放区不断扩大,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工作被迅速提上日程。按照《共同纲领)规定.新解放的地区一律实行军管,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后创造条件召开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选举地方人民政府。从1949年12月到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制定省、市、县和区、乡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与人民政府组织通则。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专门发出《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要求各地区按期召开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成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摘编自程中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地方政权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和新中国地方政权建设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地方政权建设的意义。
2020-11-11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一一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一一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 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史政府行省机构一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营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臂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中国相比,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古代国家治理的因素。
2021-11-03更新 | 3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