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小农经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266018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戏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期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材料一的图片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历时最高洪水水位上升平均每年上升量
新石器时代至汉2300年0.2m0.0087cm
汉至宋元1400年2.3m0.164cm
宋元至今800年11.10m1.39cm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年数水灾次数平均几年一次
唐代2891618
宋朝(金)317635
元朝91165.6
明朝276664.1
清明268624.2

材料二、三、四均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长江流域开发的情况(要求表述成文)。

要求:评述内容应包括开发的过程及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2018-03-21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包括供应条约口岸工厂的经济作物,这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首先在条约口岸直接感受到的世界市场上银价或中国农业输出品行情的波动,有时候能波及农村。但总的说来,直到1949年农民地区和条约口岸经济依旧只有很松散的联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对工业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2018-09-08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张謇,清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年中状元时已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决定走实业救国的路线,于1895年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产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真正实现?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
2019-07-12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