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6 题号:12685718
上一个百年,人类经历沧桑巨变,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格局。如今,站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我们看到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

——摘自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147月,在英国对德国宣战的那个夜晚,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格雷遥望着伦敦街头闪烁的灯光,十分沮丧地说:“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这个英国领导人在大战开始时就表现出对未来的某种担心。……这并不是杞人忧天。

——摘自人教版《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大国崛起之路必然要经历挫折,维护世界领导地位也必然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在美国强国之路中,最大的挫折要算战后建立世界秩序的雄心和努力受挫。主要原因是其战略构想和制度设计超出了当时美国的实力和领导能力……二战后,美国虽然凭借其压倒性政治威望和经济军事实力建立起称霸世界的制度网络,但是其领导地位也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外交政策中根深蒂固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侵蚀着美国霸权秩序的合法性基础。……美国从大到强,由强到衰,既是时代发展的选择,又是自身战略选择的结果。

——摘自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这一制度得以确立的两个起始法案。说明作者认为“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来说明格雷的话“并不是杞人忧天”。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这场战争后的美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实现“领导世界”意愿而采取“战略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起主导作用,概括其表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迅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显而易见,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

——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标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
(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2023-04-28更新 | 5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材料二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1-08-10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国民政府派遣,梅汝璈于1946至1948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审判日本战争罪犯。1948年4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入量刑阶段。十一国法官在是否判处日本战犯死刑的问题上意见产生分歧。东京法庭有法官11人,对每一被告的量刑需要至少6票,凡本国已废除死刑的法官,自然不愿意投死刑票。中国法官梅汝璈认为: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两战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若不能严惩,绝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整整一个星期,梅汝璈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日夜与各国法官磋商,花了许多心血,费了无数口舌,最后以6票对5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首恶处以绞刑的严正判决。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梅汝璈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作为。
2024-02-23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