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0 题号:12725440
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湖湘文化地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讲教授,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宋代书院有一套完整且严格的书院规章,规定了书院办学的宗旨、教学内容、经费管理、教师选聘等内容,不一而足。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的重要场所。明中叶起讲学书院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清代以来,书院逐渐趋于官学化,课程内容也多为传统的经史之学,书院教育多以入仕为目标。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是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旧式书院专课时文、经史的课程体系逐渐被“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所替代。传统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变的进程并未因戊戌变法的夭折而停滞。19019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自此,延续千年的古代书院制度宣告结束,书院通过向各级小学、中学、大学的转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新式教育的主体部分,使近代学校体系的建立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袁行军《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来中国书院的发展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化的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宋明理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由于朱熹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宋以后中国后期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干……使中国文化呈现理性、现实、乐观、不迷狂、不暴戾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

——张学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材料三   近代工业分工及劳资矛盾带来的“异化”现象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陷于全面的紧张与冲突,科技主义对自然的无限度征夺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而当代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说法,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阴暗与狭窄;这一切都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笼罩了浓重的阴影。而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所崇尚的“浑然与天为一”的宇宙境界、“性帅天地”的宇宙意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潘立勇《宋明理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的实质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代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宋明理学。
2018-03-25更新 | 1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19条 凡遇凶荒事故,或有阙支,家长预为区划,不使匮乏。”

“第68条 子弟年十六以上,许行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否则,直至二十一岁。弟若先能,则先冠,以愧之。”

“第88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

“第102条 子孙须恂恂孝友,实有义家气象。见兄长,坐必起立,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尔我,诸妇并同……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第113条 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壮者虽许少饮,亦不宜沉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顾尊长,违者箠之。”

“第134条 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积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

“第146条 诸妇必须安详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礼,待娣姒以和。然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年及八岁者,不许随母到外家,虽至亲之家,亦不许往。”

——摘自(明)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评析族规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要求:主旨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10-26更新 | 2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延平四贤,又称“闽学四贤”,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闽学四贤”是上承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下创闽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批判地继承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福建在宋代以来,被时人誉为“东南全盛之邦”,且有“海滨邹鲁”之称。这固然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所致,但与“闽学四贤”创立闽学及其学术教育实践,吸引众多学者不远万里入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广泛建立书院,聚徒讲学,对推动教育的下移和中国书院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闽学四贤”尚习行讲义气,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在两宋民族矛盾尖锐的当下,他们都力主抗金并积极宣传,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彰显出深沉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随着朱熹理学的广泛传播,内化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

注:朱熹因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

——摘编自胡凤俤《试论延平四贤称谓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与影响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闽学四贤”开创闽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闽学四贤”的重要贡献。
2021-04-29更新 | 1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