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十六国与北朝 > 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278730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石勒(274333),羯族人,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以“马上取天下”,以强悍的军事武装力量摧毁了西晋在北方的主要力量,其军事行动暴露了内迁少数民族豪酋落后、杀掠的特点,既不据形胜之地,更不守山川之势,而是飘忽剽劫,掠夺屠戮。319年,石勒建立后赵,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石勒在建立政权之后,采取“胡汉分治”的政策,实行“讳胡之令”,以提高少数民族贵族的尊荣。虽然他优容和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吸收他们参加统治机构,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但很多重要、核心官吏还是自己的羯族人亲属。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他对兄死妻嫂这一胡族的普遍风习加以禁止,以适应汉人习惯。在职官设置方面,大体依照晋制而有增设。农业方面,设置劝课农大夫、典农使者等职务,“核定户籍”并“劝课农桑”。他攻占幽冀后,核实州郡户口,减轻每户所课租调。石勒还很注重教育,并在襄国和地方设立学校。

关于对石勒的评价,《魏书》称其“夷狄不恭,作害中国”。然而,史学大家范文澜却说“石勒比起西晋和东晋的腐朽统治来,显得有些新气象”。

——摘编自《关于石勒的再评价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书》称石勒“夷狄不恭,作害中国”的缘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文澜关于石勒统治“新气象”的观点。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削弱,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氏、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2022-09-08更新 | 4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73年窦固用兵西域始,东汉便将屯田与戍边结合,沿军事攻略路线进行屯田,以保障西域用兵的军粮供给,至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结束。屯田区域从东疆靠近河西的伊吾、柳中、金满三地逐步延伸至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主要在高昌、金满、疏勒、精绝、于阗、楼兰等地。在这100多年中,以河西为重心并随着东汉在西域战争的进程,屯田区沿战略要地逐次展开。东汉屯田西域基本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西域的使者和商人云集于此,丝绸之路成为文化聚汇交流之路。

——摘编自于莎莎、张安福《东汉西域屯田“三废三置”与西北边疆安全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期,由于内地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各王朝无力如汉代那样经营和管理西域。这一时期,内地各政权在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亦无法控制整个西域。有研究者认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屯田,与其说是为了捍卫中原王朝的西北边陲,毋宁说是为了保护河西大族的经济利益。”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西域屯田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魏晋时期西域屯田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7-05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基本的民族格局,以华夏共同体——汉族的前身“汉人”为主要角色,多民族共同体有所发展:第一,在统一的国家体系下,车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进一步加深,一些地区得到开发,例如在云南和东越旧地设置郡县,使这些地方得到开发和华夏化;还有多支来源为“蛮夷”的少数民族因迁徙到华夏之地,逐渐融入华夏内部,例如羌、南匈奴、南郡蛮等等。这些历史现象的发生,使汉民族得以壮大,分布范围扩大。第二,由于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共性、同质性的增强,使得各少数民族的政治与华夏认同感加强,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因此得以维持和发展。

——摘编自史党社《东汉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历史启示》

材料二   随着北方民族文明交融,迁徙至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超越了一直被强加给自己的“夷狄”观念,开始主张自身即为“中华”;与此同时,开始出现将这些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原王朝或正统王朝的主张。随着南北民族交融进程的加快,南朝人也认为,“所谓同舟而济,胡、越一心者也”“夷狄吾民,斯事一也”。南朝后期,常有北人南来或者南人北去,彼此往往互相诋毁。但此时吴虏之区分似已由民族与地域概念发展而成南北政治阵营概念。

——摘编自冯剑《都城规制的传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发展,并分析这一发展形成的主要原因。
2023-11-18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