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7 题号:1278790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斯·韦伯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观念入手,试图发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精神基础。新教伦理反对骄奢淫逸,主张积极的自我控制,这对养成节俭有序的行为习惯也有帮助。这套伦理教导人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来赚取利益,培养热爱劳动、节俭、勤奋等品质。

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向我们证明:14—16世纪,欧洲奢侈之风盛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的奢侈品消费对贸易、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市场支撑。

——摘编自杨紫安《韦伯新教伦理观试探》等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从三个方面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和方向:一是在建设工作中,必须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二是精简行政机构,节约行政经费,有计划地坚决地精减冗员,节约支出;三是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两人的不同观点,并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中央发出厉行节约指示的背景及意义。
2021·全国·一模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产品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 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
2016-11-27更新 | 1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重庆历史上经历多次大移民,形成而今“行千里、致广大”的地域特色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初耕地从1671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元、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引发全国各界向西南大迁移。到19406月底止,内迁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12万多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重工业资本约占50%,改变了战前轻工业占优的状况。内迁重庆高校有中大、复旦等31所。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万,内迁人口包括有政府及各事业机关人员、沦陷区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学生、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难民。随迁渝者日众,饭馆内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也都成为常见食物了。

——摘编自张瑾、龙海《抗战内迁大移民》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国家定位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1965年开始从沿海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随迁的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科技人才等。经过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重庆逐渐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摘编自田姝《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内迁的背景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三线精神”的理解。
2022-05-15更新 | 1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9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评选出劳动模范共计464人,其中工业模范208人,农业模范198人,部队模范58人。劳模代表人物主要有太行山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带头人李顺达,大同煤矿工人马六孩等。19564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出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共计4703人,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先进生产者代表人物主要有孟泰、林巧稚、华罗庚、钱学森等。会议以全体代表名义给全国职工写了一封信——《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号召全国职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切身事业”   “要和其他阶层的人民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全国各行业、各条战线的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在会议期间欢聚一堂,交流经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等


(1)指出1956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表彰活动的意义。
2022-03-16更新 | 5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