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4 题号:129066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1923年沈阳近代民族工业代表工厂(部分)


——摘编自据胡艳宁《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在1949到1958年的城市发展中,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4个安排在辽宁,其中沈阳7个,抚顺8个,阜新4个。因配合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沈阳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成就显著,7个重大项目的落户,充实了业已形成的板块结构,进一步建设了铁西工业区、沈海工业区、北陵工业区,使其完善和充实,进而形成国内著名的工业区。

——胡艳宁《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沈阳民族业发展的特点及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辽宁工业建设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被称为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个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现代史上的“四个现代化”纲领。你认为这一现代化纲领需要做哪些调整和补充?

2016-11-27更新 | 1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实行经济计划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40年代的复兴计划、50年代的短期计划、60年代的发展计划、70年代的稳定计划和80年代的振兴计划。随着经济计划进程的推进,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指导性计划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受气候环境、世界贸易和政治形势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使私营企业无法获得非常完备的信息,因此私人决策往往具有短期性,但技术发展却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所以有必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统一规划。

另外,在市场中的“人”有二重性,一方面,人是关心切身利益并总是要试图扩大自己收入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人又是遵守公共利益并关心国家未来建设的一员,因此,它既有追求市场竞争的一面,又有可计划的一面。

由于计划的协调一致对企业家有说服力,他相信这种一致性对他的经营和发展是有利的,因而企业家愿意而且能够根据协商一致的原则做出适当的投资。这样,经济计划一经形成,或者仅仅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存在,就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投资源的使用更有效率。

——摘编自何自力《试论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

材料二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三五”1966~1970三线建设设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五五”1976~1980新跃进大转折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方经济计划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计划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简析五年计划(规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020-12-28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增加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人口增长最多的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17241851年间人口增加7700万人,而耕地垦辟仅1100万亩。实际上,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不过占整个粮食生产的20%。粮食生产的80%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大劳动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的。大量的劳动投入固然意味着人均粮食产量的降低,但在人口急剧翻番的几个世纪里,毕竟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而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增加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商品率的能力有限,1953年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2月初开始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此前后,中共中央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1954年实行棉花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凭票供应。

——摘自杨先才《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粮食生产问题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中共中央解决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020-08-25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