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211747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7月10日首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民国教育与君主时代之教育,其不同之点何在?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以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在他看来“当民国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摘编自张天搓《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1952—1953年间,新中国以高校为主体开展了轰动一时的院系大调整运动,逐渐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表为全面调整工作结束后,各类别高校的数量变化情况。


——摘编自刘金霞《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倡导的民国教育方针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初期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许多城市妇女走出家庭,成为与农业相脱离的手工作坊主、雇工或女使。如(贾易)“无为人,七岁而孤,母彭氏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九市馆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是宋朝城市妇女从事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她们大多是沿街、上门叫卖的小商贩,或是开中小店铺的店主。城市中还有很多依靠文化与技艺谋生的妇女,《齐东野语》就记载了一位精艺绝妙的女医邢氏。宋朝时期的酒楼上已有一些受雇为酒客斟酒换汤的妇女,还有一种临时受雇的妇女,类似于现代的钟点工。

——摘编自郭宏荣《宋朝市民阶层妇女研究》

材料二   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农村妇女外出务工的最佳方式并不是进工厂,而是做女佣。以晚清的广州为例,社会对女佣需求量很大,女佣则主要来自周边农村。她们受雇从事的家务劳动均是以往乡间家务劳动的自然延伸,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且广州地区妇女无缠足陋习,亦不忌讳抛头露面。这时的女佣,与之前的女佣已有本质区别,她们与东家建立的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没有或者基本上不存在人身依附与从属关系,成为与女工一样的职业女性,有“广州梳佣”等专门称谓。|当地竹枝词写道:“梳佣光洁小环妖,短短衣装窄窄腰。娜步湛华园外过,花香人影共娇娆。”她们的装束较为时髦,其衣饰装扮甚至被一些大家闺秀仿效。

——摘编自夏坤《晚清广州女佣研究》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三次写入全国党代会报告,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与妇女的基本权益,纵深推进对不合理的婚丧嫁娶习俗、不平等的性别观念的整顿(整治),基层女性不仅摆脱了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性别限制,而且拥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和发展可能性。

——摘编自彭杨扬《重视基层女性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妇女走出家庭后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妇女走出家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晚清广州女佣与宋代职业女性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广州女佣群体兴起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女性职业选择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认识。
2024-05-07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报纸中的“身份认同”
上海开埠五十年间,由人口二十多万的普通海滨县城,变成人口近百万的中国第一大城市,相伴而生的华洋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一个寓沪多年的西方人,以“中国人呼吾为外国人”的落款致信《新闻报》馆称:

“吾见中国人见我俱呼外国人,然吾在中国已二十余年矣。虽皆以吾为外国人,而吾则相交已久,觉与本国无异。且吾知中国圣人曾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语,故我西人在中国者,应与中国人和好如兄弟一般。现为上海通商开埠迄今五十年,并非西人与中国开兵迄今五十年也。回思五十年以前,本埠租界中荒落情形何堪言状,今试观沪城之南其间风气与五十年前无稍差异,独何以租界中马路如是其洁净也,房屋如是宽绰,人烟如是稠密,与沪南有过之无不及,是皆因中外通商和好,故有如是景象。然此地仍为中国之地,虽曰租界,我西人并不能携带回国,无非使国家商埠商务日益隆,则彼此交易,均沾利益而已。问如此大埠中华曾有几乎?”

——《新闻报》(中外商人在上海合资兴办)1893年11月16日

材料二   针对该西人的致信,《新闻报》发表文章回应:

“自开埠以来,商务振兴,惟我上海为盛,此五十年中,利必均沾,益必同受,尔无我乍,我无尔虞,合中外如一家,诚不啻四海皆兄弟焉。……中西官商此后辑睦常敦,澄清永保,官与官交涉共剂其平,商与商贸迁,咸沾其益,沪上幸甚,天下幸甚。”

——《新闻报》1893年11月18日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上海开埠通商以来变化的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中《新闻报》针对“西方人”认识是如何回应的?
(3)你如何看待《新闻报》中“西方人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讨论?
2019-02-13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茶馆作为公共空间,国家政权在此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作为成都最常使用的公共空间,经常代表这个城市的形象。晚清以来,政府以维持公共秩序为借口,颁发各种禁令和规章,加强对茶馆的控制,限制对茶馆这种公共空间的使用,或把这些空间置于国家的监视下。出现以下情境:

情境一;1903年,制定《茶馆规则》,要求所有茶馆必须向警察登记,不得涉赌、斗雀,不允许秘密会社摆码头;说书人应向警察禀告,不得“演说淫邪妄诞之事”:茶馆桌椅不得摆放太密,不得放在檐外,以侵占官街。1911年5月底,茶馆不再只是人们闲聊的地方,而且充满着政治辩论和政治活动,“来碗茶”的吆喝,既是激动人心演讲的开始,吸引了三教九流,一小撮变成了一大群,一些人甚至站着听人们辩论,人们关心铁略国有化和对外贷款的问题。这场散了,他们又到另一个茶馆听辩论。

情境二1922年某天,两个老人在茶馆闲聊,一个说:`近来世界新、潮流新、学说新、名词新,我们不会跟倒新。又有笑无旧可守,只好听他罢!”另一个回答:“我看近来说得天花乱坠,足以迷人眼睛,眩人目,惑一些血气未定的青年。稍明事体的,都知道壳子话,骗人术,你这么大的岁数,还不了然吗?辛亥年耳内的幸福,到而今你享足没有?又有种种自由,你乡下大屋不住,搬到省末,就不敢回去,究竟自由不?热闹话我听伤了,如今再说得莲花现,我都不听”。

情境三国民党四川党部制定了《茶馆宣传实施计划》,把茶馆作为重要宣传阵地。令各茶馆悬挂孙中山和其他国民党领袖画像,设置讲台,配备黑板、国民党党旗、国旗等。针对在茶馆黑板上所写的内容.,设立了“省动员委员会”,每周发布“时事简述”。1941年6月20日的,实简述有三条新闻:第十条只有两行,关于欧洲战事;第二条稍长,关于在两湖战场中国的胜利,报告多少日军死伤;最后一条关于外交,中国与英国签订了500万英镑贷款协议,以及美国拒绝与日本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情景四.抗战结束后不久,成都地方政府发表五条命令‘一、严禁军人及非法团体在旅店茶社聚众开会。二、严禁不孝之徒在旅店茶社聚众赌博。三、严禁非法分子聚众讲理吃茶,扰吼公共秩序。四、凡有损毁旅店茶社深物者,应照价赔偿。五、凡违犯上列各项者,决予以从俨究办。’茶馆成为普通人发泄对现实不满的地方,当人们变得愤怒,声音越来越高时,茶馆老板会赶紧过来,“小心!墙壁有耳”。休谈国事的告白贴在每个茶馆处。

—摘编自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20世纪初以来近代成都茶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4-04-15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