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128136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国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他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欧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处的地位。
2021-09-25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的这些航海壮举,是自农业在几千年前被缓慢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葡萄牙人的航行,将世界上两个充满活力和财富,却没有通航的地区连接起来。西班牙的航行,则让两个曾有人居住,但远隔万里且互不知晓的世界发生了接触。

——[澳]杰弗里·布莱内《世界简史》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年份
国家
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英国145171185195
德国71112158187
法国3647.95562.5
奥匈帝国19.7294049.4
俄国10.9304154
意大利4.559.6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运用预算政策刺激需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景治、林苏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是由生产力发展而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不可逆转。但近年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在经济上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政治上表现为右翼崛起,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直接原因是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群体和受损群体之间的对立;重要原因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

——何美琳《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当代世界逆全球化现象》

(1)依据材料和上图,分别写出“葡萄牙人的航行”和“西班牙的航行”路线所对应的图中序号。分析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行给世界和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原因。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逆全球化”现象的认识。
2022-05-30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北方战争频仍,河南、山东等地田园大量被毁。1138年,宋室南渡,政治中心南移。同时,随着北方的长期发展,自隋以来“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议者咸欲徙就宽乡”。大批北民迁入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摘编自郭友亮《论宋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江苏川沙农村,“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因此“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洋务运动中,福建船政局从农村招募旧式手工业者,“自有船厂,趋工若鹜,仰食者不下万家”。近代兴起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民国初年,南宁有两家较大的土布工厂,工人多是从桂林和湖南农村招募而来。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材料三15世纪末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人口迁移才开始出现。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为巩固和扩大其殖民地,为欧洲日益增长的经济提供原料,欧洲殖民者除了派遣武装人员、行政官吏、传教士外,还需要大量从事生产的劳动力。18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欧洲契约奴和罪犯。到18世纪下半叶,白人奴隶逐渐为非洲黑奴所取代。到1850年为止,运往美洲的黑奴为欧洲白人移民的4—5倍。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人口南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人口南迁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口出现的流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移民出现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2018-07-11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