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2 题号:1290950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材料二   人们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力求避免有意无意将历史写歪,或以假乱真。出于歪心恶意的造假不说,即使出于好心善意的造假,当造假者的现实需要已经成为历史,而他们制造的假历史形象却没有从科学上受到清算,那将会有怎样的社会效应呢?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康有为等人“重搬儒术”的原因与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历史解释的看法。
【知识点】 康梁维新思想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几次上书的内容,就是他提出变法的总纲领。“富国”的具体主张,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许人民办工厂、制机器、发展铁路、轮船事业。这些事业都要纵民为之, 由官保护养民”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农商业,诸如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讲究制造技术上的发明,给予专利,甚至允许民间制造枪炮,此外还鼓励商会和大公司的组织,并由国家协助……为了推行这个纲领,他在“求人才”的名义下,提出一种代议制度,即由每十万户推出一个 议郎”,也就是绅商推选的新式议员。

——摘编自翡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全变”与“小变”的关系。
2020-11-12更新 | 4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的学说被很多人运用到社会政治思想中,形成一股“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愈益与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了。一些国家的种族主义者宣扬种族优劣论,鼓吹“下一阶段的历史将是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规模斗争”;“日耳曼民族必须为保持血统的纯粹和统治世界进行斗争。”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其自发性。也就是说,民族主义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客观的存在。政府的确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论证政策的合理合法性,但这方面,中国政府非常节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位政治人物可以大肆动员民族主义,诉诸于民族主义……因此,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使得民族主义变得更为理性,增进国家利益。
和中国不同,日本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越来越表现为动员型。和其它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日本的大众民主越来越难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政府。为了政治的需要,日本的政治人物往往以民主为借口,用民粹主义政治方式动员着民间存在着的民族主义资源。结果,牺牲的往往是日本和其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其邻国中国、韩国的关系……较之中国,日本民族主义具有更大的动力。而日本民族主义的勃兴,又必然刺激中国和韩国民族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往往把另一个大国即美国也牵涉在内,而美国出于其对地缘政治的需要,往往对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推波助澜。这更增加了这些国家民族主义的国际复杂性。
——摘自郑永年《亚洲民族主义与区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对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的中国与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8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湖湘文化地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讲教授,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宋代书院有一套完整且严格的书院规章,规定了书院办学的宗旨、教学内容、经费管理、教师选聘等内容,不一而足。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的重要场所。明中叶起讲学书院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清代以来,书院逐渐趋于官学化,课程内容也多为传统的经史之学,书院教育多以入仕为目标。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是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旧式书院专课时文、经史的课程体系逐渐被“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所替代。传统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变的进程并未因戊戌变法的夭折而停滞。19019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自此,延续千年的古代书院制度宣告结束,书院通过向各级小学、中学、大学的转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新式教育的主体部分,使近代学校体系的建立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袁行军《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来中国书院的发展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化的背景。
2021-04-15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