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9 题号:12963349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加强了把劳动力集中于农耕的力度;将战国以来的积粮实仓思想进一步强调为‘天下之大命’;圈于积粮的要求,将农业定位于辟土殖谷曰农。”采取了“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麇,备水旱”的政策,文帝于十二年复减收天下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免除民田的租税以示“劝农”。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

——摘编自张喆、戚亦农《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材料二   唐王朝实行以农为本、劝课农桑的重农政策,努力促进人口的自然增殖和非农人口的回归,减少政府对丁口的劳役征发以保证农时不受干扰,颁布禁屠令以保护农业畜力,同时建立预防粮食危机发生的防范机制,保证国家手中掌握足够的粮食。此外,还鼓励社会存粮和百姓家庭存粮,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危机,缓解政府粮食压力。颁布多项赈济政策,通过对农户的救济迅速恢复社会农业生产力,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引导社会合理消费。节约粮食.形成生产、储藏、消费、再生产的合理模式。

——摘自杜海斌《唐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粮食政策实施的背景,结合材料二概括汉、唐两朝针对粮食安全采取的相似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粮食政策在当今的现实价值。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萌芽于启蒙运动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劳动妇女的解放运动。1908年的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走上街头,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而示威,她们游行的口号是“面包加玫瑰”,面包意味着经济保障,而玫瑰则象征着较好的生活质量。1910年在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为纪念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的斗争,被誉为“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的克拉拉。蔡特金女士,确立该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材料二   民国3年,袁世凯下令颁布《褒扬条例》,规定“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得受本条例之褒扬。《褒扬条例》的出台,女子节烈就变得“有法可依”了。……然而,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节烈可风”的政策遭到了“扫除”,但褒扬节烈的风气依然在社会上盛行。

——李瑞瑞《试论北洋政府对殉夫的褒扬》

材料三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体制改革时期,中国的国际劳动妇女节也紧跟时代的要求,体现出新的特色,如要求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参政权。

在中国,“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中推全国妇女联合会展开“全国三人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评选活动,表彰中国妇女做出的业绩、根据电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配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今第270号)第三条规定:妇女在(13月8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放假半天。

——摘编自周磊《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


(1)根据材料一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劳动妇女节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2更新 | 1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贫困者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接受救济的人将不再拥有选举权。该法贯彻了亚当·斯密“富人富裕和穷人贫穷是天经地义,政府不应该承担社会救济责任”的思想,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来摆脱贫困。但很多贫民不愿意进入工作环境如地狱的济贫院,贫困问题仍难以解决。

——摘选汪洪涛《英国济贫法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反贫困制度内核修复的启示》

材料二   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比较。

阶段救济式扶贫发展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治理脱贫攻坚
时间划分1949197719781985198620002001201120122020
瞄准单位区域为主县级村级到户到人
工作机制民政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四到省、县抓落实四到县、五级书记挂帅
减贫动力社会救济与平均分配农村制度改革与经济快速增长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开发式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国家行政主导的扶贫治理

(备注: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保护式扶贫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四到”是指责任到、任务到、资金到、权力到。)

——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实施的背景及其主要目的。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中国扶贫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07-30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
2020-09-16更新 | 2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