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6 题号:1300377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79年秋,朱熹来到面鹿洞书院旧址勘察,尽管当时白鹿洞书院的房屋“损其旧七八”,但“无市井之院,有泉石之胜”的四面山水的环境,还是深得朱熹之心,觉得是讲学著述的绝妙胜地,于是开始艰难复建毁于战火之中仅剩残墙断壁的白鹿洞书院。1180年,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朱熹自认洞主,率领郡县官吏、书院生徒赴书院,祭祀先师先圣,举行开学典礼。朱熹开讲《中庸》首章,他把《大学》《中庸》自《礼记》辑出,与《论语》《孟子》汇成“四书”,确定为白鹿洞书院的主要课程。朱熹倾心于书院的教学和管理,使得白鹿洞书院名声大噪,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南宋书院的勃兴。书院也成就了朱熹,书院为朱熹著述讲学、研究理学、传播理学、培养朱门弟子提供了基地,书院成就了朱熹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学术地位。

——据任文香《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少时好读书,师从学者李之才,习得“物理性命之学”。其思想对朱熹理气论的形成以及陆王心学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邵雍自号“安乐先生”,几度被举,皆称疾不赴。他“德气粹然”,待人“贵贱少长一接以诚”,司马光、二程等名人皆乐以与之交游、论学,连童叟、衙役也皆称之为“我家先生”。熙宁十年,邵雍卒,宋哲宗赐谥康节。

邵雍的诗歌总集《击壤集》,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等方面。其诗不受韵律、句式所限,往往与其德性理趣、礼乐教化等思想结合,在当时即被争相学习、模仿。南宋以后,《击壤集》独特的诗风和蕴含的人生体验,成为东北亚各国儒生士子修业进德的一种价值寄托和人生信念。

——摘编自唐明邦《邵雍评传》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邵雍在当时受尊重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邵雍“击壤体”诗的影响。
2021-03-13更新 | 1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之处?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比较先秦民本思想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
2020-12-07更新 | 1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2020-09-24更新 | 2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