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礼乐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2 题号:130590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代的“礼”寓于祭祀礼以及其他礼仪之中,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商代礼制以森严的等级制为核心,礼治思想则以“敬”为尚。下对上是“尊而不亲”,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严酷,“先罚而后赏”。周公在上古,特别是夏商礼制的基础上“监于二代”,形成了“郁郁乎文”的礼制体系,其核心是理顺社会等级,使之制度化,并贯彻到一切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周公按照这套亲亲、尊尊、贤贤、男女之别的宗法原则制订的礼制来治理国家,这就是“以礼治国”的礼治,也就是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以西周为典型所概括的“为国以礼”的“礼治”。通过“礼治”,使礼制的形式与内容互为呼应,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实际效果。

——据韩星《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其王朝会,必陈设仪仗,奏国乐”,而且不同等级、不同场合所演奏的“国乐”有着严格的规定。作为一种宫廷的仪式音乐,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礼崩乐坏”,但却随着皇权不断强化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效仿和传衍。魏晋南北朝时期,“谣俗”和“四夷杂歌”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来源。两宋时,大量民间歌伎、乐工成为宫廷乐师,使统治者参照“雅正之乐”的标准,作出形式和内容上的规范和取舍。明清时期的“国乐”则都交由道士或僧人主持演奏,以满足统治者利用宗教祈福的要求。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国乐”应该是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国歌”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摘编自洪学明《论术语“国乐”》

材料二   《马赛曲》(1792年诞生,1795年被定为国歌):“前进!法兰西祖国的男儿,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压迫着我们,祖国大地在痛苦呻吟……我们渴望珍贵的自由,决心要为它而战斗!”

《国际歌》(1871年诞生于巴黎公社失败后,1917年后被苏联定为国歌,1944年被定为苏联共产党党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诞生,1949年被定为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首国歌,分别分析其创作的历史背景。
2022-01-27更新 | 3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通过文物讲述历史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以下三件文物都来自大英博物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铜钟所传达的主要信息便是主人的权势,但同时它也能表现出主人的社会观与宇宙观。孔子曾多次谈及音乐,认为这是个人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能帮助塑造一个国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让每个人都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许正是这种思想,让铜钟具有了哲学意义:经调试过的铜钟依次奏响,乐声丰富而和谐。

(中国铜钟:发现于中国陕西省,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00年。铜钟周身雕刻精美,能给人听觉与视觉双重享受。)

材料二


这套茶具中最与世无争的当数奶罐,但它也是社会与经济巨变的一部分.直到19世纪30年代,为了喝上牛奶,城市居民还得在城里养牛--这是19世纪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个方面。不过,通往城郊的铁路改变了这一状况,奶牛因此可以回归乡野。1853年,一篇……文章说道:随着西南铁路竣工,萨里地区开展了新贸易。那里办起了不少有二三十头奶牛的养殖场,将产出的牛奶送往滑铁卢终点站以供应伦敦市场。

(维多利亚早期茶具: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公元1840年至公元1845年。这是韦奇伍德工厂制造的茶壶、奶罐和糖罐三件套。)

材料三


1921年,也就是绘制瓷盘的那一年,苏维埃俄国迫切地需要向民众灌输一个信息--团结起来、怀抱希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这种以瓷盘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向处于绝境中的民众传达了希望的力量:在绘制这个瓷盘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处于饥饿状态……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已经倒下的国家如何能康复?”……他们会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仍在建设未来。我们要怀着无与伦比的信心迎接它。”

(俄国革命瓷盘: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绘制于公元1921年。盘中所绘远处红色工厂放射出的光芒驱散黑暗,近处红色工人手持铁锤跨过“资本”字样的荒地大步走来。)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铜钟依次奏响,乐声丰富而和谐”的社会内涵及孔子的教学目的。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与经济的巨变。结合所学,写出英国第一条商用铁路试车成功的年份,并说明当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饥饿状态”的主要原因,并简述列宁在1921年前后围绕工业建设的“希望”和“信心”所做的实践与理论努力。
2020-12-20更新 | 1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摘自《郭嵩焘日记》,1877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2017-11-18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