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生态保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132723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期,所有北约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冷战缓和时代的到来,欧洲公众对北约缺乏好感。出于对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考虑,1969年美国推动北约组建了“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美国提出委员会不能重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已在进行的各种应对空气污染尝试的项目,而应起到补充作用。1972年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和美国在北约现代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同意在多边框架下进行低污染动力系统开发项目的合作,同意每年举行专题研讨会,就本国最新的研究和进展保持沟通。

材料二   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尤其是环保领域的事务,这被视为北约除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功能之外的“第三维”。委员会开展的试点研究及成果,被许多国家起草控制空气污染立法时采用,对推动跨大西洋的环保合作,推动科学合理防治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其间,北约盟国特别是美国尝试推动同苏联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冷战对峙的局面。但是,美苏之间的双边合作并没有全面地实现东西方、南北方之间的环保合作,全球范围的环保运动仍然任重而道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勇安、乔晶花《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建立的背景及其运行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影响与不足。
(3)综合上述材料,就国际合作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点】 生态保护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帑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晩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
2019-08-01更新 | 1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观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但这一正确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正因为人还不具备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面前,先民们往往以不变应万变,消极地等待它们自生自灭。如在洪水面前只能祈求天神息怒,尽职的官员甚至跳入洪水,期望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天的怜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材料二   狩猎是自古以来到处都存在的活动,而毛皮贸易也一直是市场上的一项重要交易。但是,以往以生计为主的狩猎活动和毛皮交易市场的地方属性,对生态的影响并不明显。近代以后,古老的狩猎活动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兽皮、毛皮和象牙的需求给狩猎产品赋予了前殖民时代没有的新的经济价值”,而对野生动物制品的渴望驱使被称为“国际经济先驱”的商人和资本家们深入内陆,开拓边疆,对毛皮的追逐成为欧洲人在北美大陆四处扩张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为了组织大规模的毛皮贸易,殖民者建立了多家毛皮公司,而当地的狩猎者也被纳入殖民者的毛皮贸易网络之中。近代世界经济中的这项贸易具有典型的掠夺性,商人和捕猎者们在一个地方尽量捕猎,直到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为止,然后换一个地方。当19世纪的狩猎者开始使用对动物更有杀伤力的武器装备以后,狩猎和毛皮贸易对野生动物的掠夺性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猎人和商人们所考虑的是“最大数量的眼前收获,根本不去考虑怎样保存资源”。商业性的狩猎很快使相关的动物处于灭绝或濒危境地。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中国生态观的贡献与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2019-01-02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它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内容相当完善,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生活条件,从而消除疾病、消除环境污染。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根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为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中英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原因。
2017-12-02更新 | 1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