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美苏“冷战” > 冷战的含义和过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9 题号:1335137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主要管制对象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禁运范围扩大到与战略物资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料。
1949年联合部分欧洲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输出管制委员会”(简称“巴统”),标志美国牵头的西方世界整体行动正式开始。
1957年适当放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战略物资管制。同时,进一步划清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直接军事意义的物资及先进技术。
1972年美苏在改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方面签署一系列协定。增设机构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
1976年国防科学委员会提交“布西报告”,标志着经济限制重点正式转向高新技术。
1979年国会出台《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增加国会在出口管制方面的权力,标志着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成为美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1980年对苏联经济遏制与高新技术转让管制力度进一步加码。
80年代中期成立国防科技安全管理局,专门审查并制止有助提高苏联军事能力的出口。

——摘编自朱启超《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进行科技遏制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全面对华禁运,禁止中国获得美国的任何技术。到尼克松时期,随着中美交往的大门开启,两国的科技联系多了起来。1981年,美国宣布对华出口产品管制的技术标准逐渐放松。1983年,中国被定位为“友好的、非盟国”国家而与美国的许多盟友同组,如西欧、日本,但在80年代末戛然而止。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有些人试图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美国政府对华的科技竞争更多的是强调自强型战略。其主要观点是通过扩大对华出口,美国科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因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再投入和研发,因而维持领先的优势。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一系列的政策,在出口管制、外国投资管制、人员交往等方面不断设置新的障碍,对华科技政策全面转向了遏制型战略。

——摘编自唐新华《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趋势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科技遏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尼克松时期以来对中国科技遏制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

——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2019-08-25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政府以出口石油,换取西方国家的输油钢管和输油管线设备。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西欧国家与苏联的能源贸易提升了苏联在欧洲的军事力量。由美国推动并与欧洲盟国共同实施对苏联东欧集团的贸易管制,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于1950年1月9日正式达成协议:由与会国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代表组成协商团体”,总部设在巴黎的美国驻法国大使馆内,一般统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或巴统”。从1950年建立到1994年3月31日解散,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运作,美国成功拉拢其他西方国家对苏联集团实施了以贸易控制战略为主要内容的隐蔽的经济战,阻止给联、东欧国家出口能增强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型计算机、软件、微电子制造、能源开采技术等高新技术设备。使苏联的科学技术除了重点发展的航天工业和核武器制造、军事工业外,其余均大大落后于西方,加剧了苏联、东欧的困难。

——摘编自薛小荣、高民政《来自外部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与西方的遏制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禁运政策的实施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实施禁运政策的影响。
2021-04-28更新 | 2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惑。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
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国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
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2)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
2018-02-24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