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 题号:13385388
下面是关于中国近代一场战争中清政府官员关于议和的情况。这说明
时间情况
光绪二十年八月初奕䜣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
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二日李鸿章建议“惟有拣择洋员之重视可信者,即易得彼中情伪,又无形迹之疑”。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张荫桓觉得“此行原无把握,为时久暂,自难预定”,于是他提出请美国人科士达为律师。

A.清廷议和寄希望于国际干预B.中国获得列强广泛支持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清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B.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C.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D.被援助国家与苏联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2019-03-26更新 | 90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1873年,英、美等五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觐见、呈递国书时行三鞠躬礼。清廷不同意,双方往复辩论数十次无果。李鸿章建议,中国与列强已订约,再不能用属国之礼相待,清廷采纳其建议,在礼仪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清廷的“让步”说明其(       
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C.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D.与各国的宗藩关系瓦解
2023-09-08更新 | 16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2016-11-27更新 | 2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