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1347948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有了来往。下南洋的移民以闽、粤两省为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且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时期,中国就与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所往来。在南北朝时期,更多中原人士纷纷移居东南亚地区。唐朝后期,又因黄巢起兵袭击广州地区,广州人争相逃亡东南亚。

——摘编自吴玉成《广东华侨史话》

材料二   自西汉至唐代,国家间的使节来往,国人经商出洋的情形屡见不鲜,但当时移民尚未形成规模。宋代以来,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迅速增加。华侨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南洋诸国,如婆罗洲的通波索人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华侨传去的耕耘工具和耕耘方法。在印尼和泰国,华侨在那里建立了制瓷和造船中心。同时,华侨还把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诸子百家学说和文化典籍、生活习俗带到了南洋,促进了当地各国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剧烈变革。

——摘编自张天《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与中华文化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华人大批移居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侨下南洋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 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 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

材料二   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 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 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

——郑观应《救时揭要》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 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 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 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 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 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 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 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日耳曼人所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特征,并就文化特征例举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华工出国的原因,并指出华人为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特点和主要动力。结合所学,指出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与主要问题。
2024-04-24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外华人变化表

年代人口(单位:万)资料来源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至明代海禁开放的六百多年中数万厦门大学历史所:
《东南亚论文集》
明代海禁开放至鸦片战争三百多年中十几万至一百多万
1879300李长傅:
《中国殖民史》
1899400
1905760
1921860《南洋研究》2卷第5号
19311282《南大与华侨》11卷3号
1940195619621963850140016001700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
19752200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19822400《中国百科年鉴》
1984近3000《人民日报》

——朱国宏《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的国际迁移,即始发阶段。唐宋元明时期进入自发迁移阶段。明中叶以后,开始进入被迫迁移阶段。“一战”到建国时期,处于推动迁移阶段。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观察》整理

材料二   明代后期,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隆庆开关”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仍禁止对日贸易。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形成海外移民浪潮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2020-09-24更新 | 1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2019-05-08更新 | 4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