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139848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确立男女平等权利,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社会地位;保育儿童,设立托儿所,严禁溺婴、虐待儿童;优待抗日军人、民兵及家属;抚恤老、幼、孤、寡,通过发行救国公债、发放低息贷款、组织人民互助等形式救济难民、灾民。

——据谭忠艳《中国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出现新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措施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在太祖时期就设有常平仓、广惠仓等,遇到灾荒之年可开仓赈济。……地震后会导致山崩、决堤等一系列灾难,宋廷为清理震后杂物及兴修工程,遂招募灾民中的壮年参加工程建设或挑选壮年入伍,给予一定的补偿。“或放令前去别州,或相度判给与民田……”,如孙子秀知金坛县时,“淮民流入以万计”,孙“赈济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孝宗隆兴元年成都地震,“诏令医官局于见赈济去处每处差医官二员,将病患之人诊视医治,所需药物从和剂局取拨。”“治平中,河北地震,民乏粟,率贱卖耕牛以苟朝夕,涣在澶。尽发公钱买之,明年,民无牛耕,价增十倍,涣复出所市牛,以充直与民,涣民赖不失业。”

——摘编自张釜《宋代地震灾害及其救治措施》

材料二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成员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的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

——摘编自陈光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官方赈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救助兴起的背景和作用。
2022-05-21更新 | 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王旭东《世界瘋疫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019-12-18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救贫济困共建共享

材料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

——北宋理学家程颢

救助法令、机构救助情况
贡士庄、贡士库、义田为寒门学子赴考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资,资助贫困学子甚至其后人的生活
广惠仓、常平仓政府对“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提供救济
惠养乞丐法、安济坊政府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居养令、居养院政府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
助葬之法、漏泽园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同业互助城市工商业同行业经营者之间互助
街区救助工商富室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

——依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等编制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过一系列法案,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法令规定联邦政府授予各州老年资助费、老年救济金、失业补助金、儿童补助款、妇幼福利补助费等;失业保险由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1%的费用,剩余部分由联邦政府拨付;使用联邦资金清理贫民窟,建设低费用住房,在37个城市提供2.16万套住房和1.5万套迁居工程;联邦政府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法案对救助对象设置了各类与种族高度相关的职业和身份限制。在执行时,各州往往偏向白人,例如住房贷款98%都给了白人,全国超过65%的黑人被新法案排除在外,在南部某些地区达到了80%以上。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李庚《种族隔离阴霾下的罗斯福新政》等


(2)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救济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措施,结合所学进行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纷至沓来,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受到削弱,传统救济思想发生蜕变。以薛福成、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思想家逐渐认识到中国贫穷之因在于实业不振、养民无术。他们认为民富才能国富,才可以备水旱之灾,进而提出了“通商互利”“富国养民”“以教代养”(教授生产技艺以获得谋生手段)等和救贫济困相结合的思想。

民国时期伴随工业化发展、传统经济结构破坏和社会动荡,大量农民和城市平民破产,如何吸纳大量失业人口成为近代化的新课题。民国思想界认为传统的宗族救济不利于大众福利,主张构建新的救济制度,将实现民生主义作为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国家为人民聚集而成,政府乃由人民组织,人民有所困苦,则应加以救济。”他们还主张改变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救济方式,使社会救济建立在近代工业基础上。

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促进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和基础,借鉴苏联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救济模式。政府还认识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积极倡导互助合作,为后来的合作社运动做了有益的铺垫。

——摘编自蔡勤禹《试论中国近代社会救济思想》、蔡士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演变进行解读。
2019-05-08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