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礼乐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40856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起,六卿一直把持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灭掉范、中行氏,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北宋司马光(1019~1086年)作《资治通鉴》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并做史评: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1)三家分晋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认识。
(2)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曰《资治通鉴》。试对“臣光曰”中司马光对三家分晋的态度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孩提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孺子孺子平寝晏起,唯所欲,食无忧
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舞象戚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妃来,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因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剩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平,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2)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归纳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2019-04-04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曾侯乙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品。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该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确,为东周考古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一万五千多件随葬品,除了乐器、兵器和礼器外,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其中青铜器具就有10吨重。在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

材料二: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套64件青铜编钟,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千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合理的金属成分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至今仍能演奏。

材料三: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以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可以佐证周朝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像曾侯乙墓中的诸侯僭越的现象?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查阅哪些文献材料?
2019-09-02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社会习俗反映了人类历史的细微之处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器)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通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1)材料一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材料二、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署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存在着陈旧愚俗,需要改革。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人的什么心态?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4)材料二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2020-04-22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