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140936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官民文化具有相对较强的封闭性,官民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分野。但是明朝中晚期下层文化从备受漠视中发展崛起,文化的层间互动也随之而加剧。在当时文化中,最上层的文化是宫廷和官僚阶层文化,以官员为主体的官方文化在文学领域采用的文体是“台阁体”。“台阁体”的书法和诗文,文辞和格式华丽,但是模式化明显,内容空泛。其他文化领域如礼仪、建筑画、服饰等也是相对刻板和模式化,空洞乏味枯燥僵化、没有生气。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与之相关的多样化有趣味的民间市井文化逐渐繁荣,这个时候的官僚文人士大夫们被丰富多彩、有生活趣味的市井文化吸引,对民间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消费达至雅俗共赏。官民文化和雅俗文化基于文化创作主体、文化消费内容乃至场所混同交错发生相当水准的融合。明朝中后期社会价值观转型明显,重利轻义价值观得以很多人共同认同,以文化的商品化和利益化为媒介,士商文化融合推进。

——摘编自陈艺婷《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官方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主要不同及其主要艺术形式。
【知识点】 明清的商业 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会馆产生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明清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会馆作为同乡会,其基本职能就是“联桑梓,敦乡谊”,为流寓异地的同籍商人营造良好的乡缘人际关系。工商会馆的同乡联谊活动与商业经营联系密切,有力推动了工商会馆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工商会馆到清代便已转化为定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同籍商人还通过会馆集议行规业律,规范商业行为,又通过会馆仲裁商业纠纷,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体现了高度的商业自觉。加之,中国商人多数是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对乡土有浓郁的眷恋情结,在异地发家后,他们往往通过“炫耀郡邑”,张扬故乡的文化,以为自己争得荣耀和社会地位。会馆从不同层面综合反映了明清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变迁。

——摘编自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原因及其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9-05-14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古代钱币”

材料   下列是我国古代的钱币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要使用的钱币



新石器时代晚期贝币


               
商朝骨贝       春秋时期晋国布币       战国时期楚国卢金



秦朝半两钱


       
汉朝五铢钱       唐朝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交子


       
明朝永乐银锭       清朝咸丰通宝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钱币的演变趋势。
(2)从“秦朝半两钱”、“北宋纸币交子”、“明朝永乐银锭”中任选其中之一,结合所学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2020-07-04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官府控制下的城市与乡村始终是对抗的,农民为主体的市场还鲜为人知。农民视进城为畏途,北方商业性城镇尤为稀少,即使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市场几乎完全控制在官僚特权阶级手里,流通结构与生产脱节,与生产者和经营者脱节,所以商品贸易的发展与英国同期的商品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后果。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也出现过主要剥削底工的所谓经营地主,但最后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退回到传统的租佃经济;这与致富的商人将商业资本转为传统地产如出一辙。显然,一直到鸦片战争前,超经济的统治权力仍然炙手可热,包括商人、经营地主及其他庶民地主在内,朝有功名的缙绅地主转化,是他们的不懈追求。于是,我们发现地主、商人和官僚形成了所谓三位一体的“通家”。这一颇具中国特征的阶级结构,似乎愈发使中国农村难以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英国农民在15—16世纪基本成为小商品生产者,涌现出一批富裕农民,建起成批的地方市场,在乡村大地上星罗棋布。圈地运动是英国乡村商品化、市场化的结果,同时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内进一步开辟了市场化道路。

英国这些中小城镇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或疏或密的商业网……在此基础上,又普遍发展起乡村羊毛业和呢布业,使大批农村人口以及农村本身城市化,即所谓“二次城市兴起”。英国到16世纪,中世纪等级界限模糊了,不仅纽曼与骑士、乡绅相通,骑士和乡绅也界限不明,实际上,新的阶级结构正在形成中:以杰出的纽曼和部分乡绅为主体的租地农场主阶级,不仅包括乐于投资农场的商人和企业主,还包括改变了经营方式的骑士,他们实际上就是农村新生资产阶级。

——摘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村难以走出中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村变革的表现及其影响。
2019-08-26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