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94 题号:1419425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集中地表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趋向瓦解之上。1415世纪以来,英国的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部门,号称是英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工业人口和城市增长的较快,促成了对羊毛等经济作物和商品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使农业产品的市场被看好,农业成为有诱惑力的、有利可图的行当。于是有不少商人资产者决意投资农业,到乡间去头办牧场、农场。为此,便要向贵族租地,资产者所出的较高的地租,深深刺激着他们贵族们,起初土地只是出租自己的直接领地,后来开始圈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再后来以强力手段驱逐农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大致始于15世纪,16世纪前期达到高潮,此后,愈演愈烈。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他们的一大部分,或是留在乡间,成为农场中的雇佣工人;或是流入城市,成为供企业主选择服佣的自由劳动力。英国农业领域的这一重大变革,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输入的洋货为机器制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使不少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因洋纱洋布的剧增,而陷于困境、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在近代中国,这一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而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近代中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过程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的共同历史因素,并分析两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朝后期到清朝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他们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并且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兴修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通常也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经营地主注意改善对僮仆、雇工等劳动者待遇,以充分发挥其生产积极性。但本人“纤啬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赀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成书于明末的《沈氏农书》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称“饱立饮食。然后责其工程,彼既无词谢我,我亦有颜诘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近代早期,英国部分乡绅为了追逐利润,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农场或牧场的形式精心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中有些乡绅不满足自有地产的经营,还大量租地经营,成为租地农场主的一部分。14世纪末,英国劳动力市场已初步形成,这为拥有自营地的乡绅和乡绅农场主雇工经营创造了条件,圈地运动造成的大量缺少或没有土地的农民,也为农场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租地农场对雇佣劳动的使用相当严厉以至于近似榨取。乡绅阶层中的大多数与市场紧密联系,他们不但经营地产,而且积极投身于商业活动,他们依照市场价格的涨落及时调节生产,知晓何时种植生产何物最为赢利,乡绅还采用轮换耕种制度或者牧耕农业来提升经济效益。

——摘编自李璐《浅析16—18世纪乡绅与英国农业经营方式革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时期经营地主和近代早期英国乡绅在农业经营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中国明清时期经营地主相比,近代早期英国乡绅在农业经营上不同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认识。
2020-07-13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革命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之前英国已经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具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对应的1.0时代和2.0时代对应的核心动力,说明“2.0自动化”对全球经济联系的影响。
2022-05-12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分析对英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017-12-28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