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4220034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不仅对各家学派“兼而礼之”,不主一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家之间的相互论战。这
A.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B.加强了各国君主的交流
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D.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混乱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儒家与墨家思想正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政治形势推动思想领域变革
2020-09-29更新 | 9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B.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儒家学派的地位下降D.中国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2021-03-25更新 | 201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对治国思想各有所求,各有所好。有的“重法黜儒”,有的“尊墨斥老”,有的“尚农折商”。这说明当时(       
A.兼并战争促进思想活跃
B.文化融合推动百家思想
C.社会主流思想更替频繁
D.“百家争鸣”引发争霸战争
2019-10-19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