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1422590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才学出众)等,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并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这对当今选拔人才有何借鉴价值。
2020-11-20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建设与创新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至于开元、天宝之中……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而桀奸无良者或有焉。

——摘引自[唐]杜佑《通典·选举典》

材料二  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隋唐刑律近承北齐,远祖后魏,其中江左因子虽多,止限于南朝前期,实则南朝后期之律学与其前期无大异同。

——摘引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三  [开皇]五年五月,工部尚书长孙平奏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损。十五年诏令:“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贞观二年四月,上曰:“既为百姓先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深是可嘉,宜下有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贮之州县,以备凶年。”……永徽二年敕:“义仓据地收税,实是劳烦,宜令率户出粟,上下户五石,余各有差。”

——摘编自[隋]《隋书·食货志》[唐]《唐会要·仓及常平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隋唐时期“以进士为士林华选”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唐朝官员考核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唐朝政府注重礼治的官方著作及其历史地位;简要概括这一历史时期推动“刑律儒家化”的原则与目的。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由隋初到唐中期义仓设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历代统治者重视民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根本目的。
2022-03-09更新 | 1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
2020-11-19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